顯示具有 活動訊息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活動訊息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03-09

[兩代之間/異鄉人] 座談發表會(影片)



主持人│顧家銘
對談人│許伯鑫、王美珍、梁文傑、范雲

時間│105年12月26日
地點│台北國際藝術村

協辦單位│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台北市中山社區大學
贊助單位│文化部、公益信託族群和諧基金

2015-07-24

外台會寫作班─「紀實影像文學:兩代之間」 外省/女性生命史寫作工作坊,招生中!


課程名稱:
  「紀實影像文學:兩代之間」外省/女性生命史寫作工作坊

上課地點:
  台北市中山社區大學(私立稻江護理家事職業學校內)
  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55號

上課時間:
  9月7日起,週一 7:00-10:00pm,共12週。

課程簡介:
  這次「紀實影像文學:兩代之間」寫作工作坊計畫,希望以「世代認同轉換的對談」作為課程規劃的主體,延續上一期由「愛」所衍生的相關議題,聚焦於世代間的互動,加以串聯世代差異、族群關係等不同主題,並試圖打破「新世代」這個單一框架,將主題更為擴大,規劃包括以歷史向度或空間的課程。例如,在什麼樣的空間或媒介(照片、傳媒、社群網路、飲食等等)之下,造就了什麼樣的世代故事。
  課程的尾聲,期望納入更多種面向親情的可能,體現與記錄這跨族群與世代的歷史足跡。在課程的安排中,以社會上熱門討論的議題作為題材,將世代關係、社會科學的論點與日常生活融合為一,讓學員們學習到主題明確的教學內容。

報名資格:
  對女性自我生命史書寫、族群關係、世代對話有興趣的為人母之女性朋友。(需自備一般數位相機或單眼相機)

報名方式:
  請直接向台北市中山社區大學報名。

報名須知:
http://www.zscc.tp.edu.tw/p/blog-page_1.html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628959254021646/

講師簡介:
  •   黃奕瀠
現職:專事寫作。
學經歷:政治大學新聞系,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畢業。曾任職於NGO,亦當過遠見雜誌,中國時報記者。曾獲得吳舜文新聞獎,兩岸紀實文學獎,星雲全球華文文學獎。著有《看不見的北京》,《憂鬱的邊界等》。
  •   楊佳嫻
現職:清華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學經歷: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出版詩集《屏息的文明》、《你的聲音充滿時間》、《少女維特》;出版散文集《海風野火花》、《雲和》、《瑪德蓮》;論述《懸崖上的花園:太平洋戰爭時期上海文學場域(1942-1945)》、《方舟上的日子:台灣眷村文學》;編纂《臺灣成長小說選》、與鯨向海合編《青春無敵早點詩:中學生新詩選》、《臺灣成長小說選(增訂版)》、同凌性傑合編《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與鄭政恆、宋子江合編《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
  •   許伯鑫
現職:紀錄片導演。
學經歷: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專業攝影紀錄工作者。曾任自立晚報攝影記者、台北縣新莊社區大學講師、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影像)專案執行、台北城市探索館(影像)顧問,攝影作品多次獲得《台灣新聞獎》及各影展肯定,並參與《看見淡水河》、《看見原鄉人》等多部攝影集出版及巡迴展。自1996年以來,完成多部紀錄片,影片大多呈現自己最熟悉的地方-農村,紀錄農村的信仰、文化和困境。

課程內容:
時間/週次
地點
活動主題
課程及活動內容
主講人/主持人
1
9/7
台北市中山社區大學
相見歡
活動內容:
1. 課程介紹,進行方式概述。
2. 「相見歡記者會」仿記者會形式,學員充當記者,採訪自我介紹的學員。
3. 報導文學與紀實攝影介紹。
黃奕瀠
許伯鑫
2
9/14
台北市中山社區大學
議題討論
網路有什麼好玩?-庶民書寫與跨代交流的可能
活動內容:
1. 為什麼年輕人上網?網路上面有什麼東西?
2. 開設本班的Facebook,作為日後寫作成果和世代交流的灌溉園地,張貼活動所拍攝的照片並書寫所觀察到事物。
楊佳嫻
3
9/21
台北市中山社區大學
攝影
淺談攝影史
活動內容:
1. 淺談攝影史與攝影分類。
作業:
下次上課帶家庭照片。
許伯鑫
4
10/5
台北市中山社區大學
寫作
淺談採訪
活動內容:
1. 如何進行報導、如何進行採訪、如何撰寫文字。
2. 情境練習。
黃奕瀠
5
10/12
台北市中山社區大學
攝影
看照片找故事:不同時代的流行
活動內容:
1. 觀看與讀圖:從自己和別人帶來的家庭照片和歷史照片、報紙圖片中觀察不同時代的流行,試著說故事。
2. 介紹報導攝影技巧。
許伯鑫
6
10/19
台北市中山社區大學
議題討論
紀錄片欣賞
活動內容:
1. 認識媒體識讀。
2. 觀看紀錄片與討論。
楊佳嫻
7
10/26
台北市中山社區大學
寫作
擷取與不同世代互動的生命經驗
活動內容:
觀察、訪問、書寫三部曲。
作業:
與孩子們對談,並尋找三個關於「認同」的問題。
黃奕瀠
8
11/2
台北市中山社區大學
攝影
報導攝影作品欣賞
活動內容:
1. 瞭解何謂好的照片。
2. 觀察練習(觀察老師、自己、左鄰右舍),並用手邊器材拍攝下來。
作業:
每周於Facebook上張貼一則影像,並附上文字。
許伯鑫
9
11/9
台北市中山社區大學
世代對談
家國想像、行動與創作
活動內容:
邀請曾以家國、世代為主題創作的劇場工作者與作家對談,聊聊在世代交流上的努力與感受。
楊佳嫻
10
11/23
台北市中山社區大學
攝影
修稿與定稿(一)
活動內容:
整理、組合學員作品
許伯鑫
11
12/7
台北市中山社區大學
寫作
修稿與定稿(二)
活動內容:
如何編輯修改文章,使作品更吸引人、讀起來更有力量。
作業:
2500-3000字短文,10張照片。
黃奕瀠
12
12/26()
上午10:30
大同大學
志生紀念館
成果發表
活動內容:
這系列課程的總回顧,邀請孩子們也一起參與成果發表,透過現場多元的交流,讓大家有不同視角的體驗與了解。
黃奕瀠
許伯鑫
楊佳嫻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外省台灣人協會
協辦單位: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台北市中山社區大學、大同大學志生紀念館
贊助單位:文化部

如有其他問題,請洽社團法人外省台灣人協會/(02)2321-6862

2013-06-21

[外省族群與眷村研究工作坊]系列場次四 文學與紀錄片中的眷村[影片]


系列場次四 文學與紀錄片中的眷村



主持人│楊佳嫻
對談人│愛 亞、郭力昕

時間│102年4月27日
地點│永楽座二手書店

贊助單位│國藝會




2013-06-13

[外省族群與眷村研究工作坊]系列場次三 性別視角與外省族群研究[影片]


場次三  性別視角與外省族群研究


主持人│鄭美里
對談人│張翰璧、沈秀華

時間│102年3月23日
地點│永楽座二手書店

贊助單位│國藝會





2013-06-07

[外省族群與眷村研究工作坊]系列場次二 眷村與台北城市史[影片]


場次二 眷村與台北城市史

主持人│楊聰榮
對談人│蘇碩斌、李俊賢

時間│102年2月23日
地點│永楽座二手書店

贊助單位│國藝會





2013-06-01

[外省族群與眷村研究工作坊]系列場次一 眷村與流行文化 [ 影片 ]


場次一眷村與流行文化

主持人│楊佳嫻
對談人│吳炘怡、莊佳穎

時間│102年1月19日
地點│永楽座二手書店

贊助單位│國藝會




2013-04-11

[外省族群與眷村研究工作坊]系列場次四─文學與紀錄片中的眷村


文學與紀錄片中的眷村


主持人│ 楊佳嫻(作家,外台會理事

對談人│ 愛亞作家

                郭力昕(政大廣電系教授,文化評論者) 

時 間│102/4/27    14:00-17:40


地 點│永楽座台大店(臺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44142)



眷村作為外省族群文化的核心之一,且為
臺灣戰後歷史的特殊空間,一直是戰後文學
表現的重要題材。而由於語言政策的緣故,
能夠受到較為充分的國語教育的外省族群,
在戰後二、三十年間,能夠更為流暢的使用
官定書面語言寫作,作家數量相當多,其中
眷村出身者佔有相當比例。中生代作家如朱
天文、朱天心、張大春、蘇偉貞、張啟疆等
等,均曾將自身的眷村記憶與認同寫成小說
與散文。再者,外台會長期致力於眷村記憶
的紀錄與保存,曾開辦訓練班,生產了一批
素人「榮光眷影」紀錄片作品,紀錄眷村的
今昔變化。本座談將以文學與「榮光眷影」
錄片為主題,討論其中展現的文化與生活
視野。




報名網址http://zzb.bz/vhP8Z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外省台灣人協會
贊助單位國藝會




================================



播映紀錄片介紹
《伴》(30 min)


內容簡介
劉世伯出身世代經商的家族,受到蔣介石「十萬青年十萬軍」的感召,本著一腔熱血進入軍校就讀。由於後期戰爭失利,跟著部隊來到台灣,認識了現在的妻子-陳素華女士。
陳素華是家中獨生女,由於在公家機關工作,而與身為軍人的劉伯伯有了接觸。在那個年代,社會上對外省人普遍是陌生與排斥的。當初她與她的家人都對劉伯伯的追求感到相當困擾,在劉伯伯鍥而不捨的追求下,兩人終於結為連理。經歷了無數飽嚐酸甜苦辣的日子後,五十多年過去了……。


導演
林岳宏









2013-03-12

[外省族群與眷村研究工作坊]系列場次三─性別視角與外省族群研究



「性別視角與外省族群研究」工作坊



主持人│鄭美里
              (外台會寫作班講師、
                 社區大學講師、
                 讀書會和成長團體帶領人)
對談人│張翰璧
               (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副教授、
                  《扶桑花與家園想像》編者)
沈秀華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

時間│102/3/23  14:00~17:40
地點│永座台大店(臺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44142樓)


眷村與軍隊有關,而軍隊素來是男性陽剛氣質與監視管
的最具體展現。
但是,眷村本身卻是為了安置軍人眷屬而設置,又與女性、
孩童等有關。從性別角度來觀察眷村文化,往往能夠挖掘出
深入的生活肌理、軍隊政治和日常生活之間的關聯,以及外
省族群與本地通婚融合的種種變化。







































報名網址│http://zzb.bz/vhP8Z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外省台灣人協會
贊助單位│國藝會

2013-02-19

[外省族群與眷村研究工作坊]系列場次二─眷村與台北城市史


眷村與台北城市史




主持人楊聰榮(臺灣師範大學僑教學院副教授,外台會現任理事長)
對談人蘇碩斌(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李俊賢(眷村影像紀錄工作者,外台會理事)
時間│102/2/23  14:00-17:40
地點永楽座台大店(臺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44142)



眷村最早是戰後作為一安定軍民的臨時設置,就地
取材,形制簡陋,後來逐漸因應留在臺灣時間延長、
人口增加等,而有各式各樣的改建增生,形成了臺灣
城市的特殊存在。其附生於軍方體系,更影響了眷村
內的政治文化取向和生活風貌。本次座談將以台北市
與新北市部份的眷村發展、改建、凋零、保存為主軸
,探討城市歷史、空間記憶、文化資產保存和族群認
同之間的關聯。



報名網址│http://zzb.bz/vhP8Z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外省台灣人協會
贊助單位│國藝會

2013-01-03

[外省族群與眷村研究工作坊]系列場次一─眷村與流行文化



眷村與流行文化



主持人│楊佳嫻
對談人│吳忻怡(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_)
      莊佳穎(師大台文所助理教授)
時間│102/1/19  14:00-17:40
地點│永楽座台大店(臺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24巷14號2樓)



◎眷村一直是影視作品喜愛的題材,從八十年代至今,有盛
衰之分,但是一直沒有完全消失。電影方面,例如《小畢的故
事》(1983)、《老莫的第二個春天》(1984)、《牯嶺街少
年殺人事件》(1991),電視劇方面,例如《意難忘》(1993
、《再見,忠貞二村》(2005)、《光陰的故事》(2008)、
《閃亮的日子》(2009),近年來還有王偉忠的舞台劇《寶島
一村》(2008)。這些影視作品傳播了眷村的記憶與認同,同
時也因為大眾傳媒的力量,而使得眷村想像被固定化。究竟流
行文化如何想像與塑造眷村,背後又可以分析出怎樣的文化意
涵?




報名網址│http://zzb.bz/vhP8Z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外省台灣人協會
贊助單位│國藝會





「外省族群與眷村研究工作坊」


「外省族群與眷村研究工作坊」


計畫緣起

戰後來台外省族群在臺灣的生活、歷史與文化政治,無論是衝突、探索或融合,均已成為臺灣多元文化與歷史血肉的一部份。外省族群在和臺灣其他族群互動中定義自己,更看見自身的獨特文化,而這份獨特性,卻又是和近代歷史與臺灣本有文化激盪出來的。
外省族群曾經是政治動員的對象與籌碼,是文學追憶和電影表現的題材,是複雜歷史中難以安放的板塊。外台會自2004年成立以來,長期關注外省族群相關研究與活動,並主動介入與創造新的學術、言論、行動的方向,而在這些方面長期積累起來的成績,更是外台會自覺必須紀錄、追索的。
因此,在本會成立八年、台灣政治經歷輪替、文化風向更為自由的今日,本會預計舉辦一系列的工作坊,由五場主題座談和眷村題材紀錄片放映組成,希望能夠呈現出外省族群議題在社會學研究、流行文化、文學藝術、性別、文化資產保存等方面的成績,回首過去,瞻望未來,明瞭了曾有的努力與已有的基礎,才能討論與發展未來持續努力的路徑。


計畫目標

本次「外台工作坊」將利用五次主題座談會與五場「榮光眷影」紀錄片的播放,一次糾集相關的學者與文化工作者,進行交流,並讓參與者透過討論和影像觀賞,更為深層的認識外省族群與臺灣社會歷史文化的關係,激發思考,促進理解,寄望能為臺灣這一多族群社會的和諧進到一份心力。
本系列工作坊將充分利用外台會現有材料,包含論述整理、影像與文字創作、眷村調查等等,一方面展現外台會在族群事務上的用心與貢獻,另一方面,也希望通過對於既有成績的回顧,思考相關題材文學與影像創作的未來可能走向、流行文化如何與外省族群歷史結合及其效應、眷村文化資產保護如何公平落實等等,溫故才能知新。同時,參與者中若有志於創作者,或能激發其省視家族故事,若有有志於學術者或者學界中人,或者亦能引發其投入外省族群研究的領域,而外台會也相當願意提供資料與資訊上的幫助。



工作坊議程(初版)

第一場:眷村與流行文化
時間:102/1/19
地點:永楽座
主題:眷村與流行文化
座談時間:14:00-16:00
主持人:楊佳嫻(作家,外台會理事)
座談發表人:
吳忻怡(中央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莊佳穎(台師大台文所助理教授,外台會理事)
工作坊規劃說明:
眷村一直是影視作品喜愛的題材,從八十年代至今,雖有盛衰之分,但是一直沒有完全消失。電影方面,例如《小畢的故事》(1983)、《老莫的第二個春天》(1984)、《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電視劇方面,例如《意難忘》(1993)、《再見,忠貞二村》(2005)、《光陰的故事》(2008)、《閃亮的日子》(2009),近年來還有王偉忠的舞台劇《寶島一村》(2008)。這些影視作品傳播了眷村的記憶與認同,同時也因為大眾傳媒的力量,而使得眷村想像被固定化。究竟流行文化如何想像與塑造眷村,背後又可以分析出怎樣的文化意涵?
第二場:眷村與臺北城市史
時間:102/2/23
地點:永楽座
主題:眷村與臺北城市史
座談時間:14:00-16:00
主持人:
楊聰榮(臺灣師範大學僑教學院副教授,外台會現任理事長)

座談發表人:
蘇碩斌(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李俊賢(眷村影像紀錄工作者,外台會理事)
工作坊規劃說明:
眷村最早是戰後作為一安定軍民的臨時設置,就地取材,形制簡陋,後來逐漸因應留在臺灣時間延長、人口增加等,而有各式各樣的改建增生,形成了臺灣城市的特殊存在。其附生於軍方體系,更影響了眷村內的政治文化取向和生活風貌。本次座談將以台北市與新北市部份的眷村發展、改建、凋零、保存為主軸,探討城市歷史、空間記憶、文化資產保存和族群認同之間的關聯。
第三場:性別視角與外省族群研究
時間:102/3/23
地點:永楽座
主題:性別視角與外省族群研究
座談時間:14:00-16:00
主持人:
鄭美里(文化工作者)
座談發表人:
張翰壁(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副教授,《扶桑花與家園想像》編者)
沈秀華(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副教授,外台會理事


工作坊規劃說明:
眷村與軍隊有關,而軍隊素來是男性陽剛氣質與監視管理的最具體展現。但是,眷村本身卻是為了安置軍人眷屬而設置,又與女性、孩童等有關。從性別角度來觀察眷村文化,往往能夠挖掘出深入的生活肌理、軍隊政治和日常生活之間的關聯,以及外省族群與本地通婚融合的種種變化。
第四場:文學與紀錄片中的眷村
時間:102/4/27
地點:永楽座
主題:文學與紀錄片中的眷村
座談時間:14:00-16:00
主持人:
楊佳嫻(作家,外台會理事)
座談發表人:
愛亞(作家)
郭力昕(政大廣電系教授,文化評論者)
工作坊規劃說明:
眷村作為外省族群文化的核心之一,且為臺灣戰後歷史的特殊空間,一直是戰後文學表現的重要題材。而由於語言政策的緣故,能夠受到較為充分的國語教育的外省族群,在戰後二、三十年間,能夠更為流暢的使用官定書面語言寫作,作家數量相當多,其中眷村出身者佔有相當比例。中生代作家如朱天文、朱天心、張大春、蘇偉貞、張啟疆等等,均曾將自身的眷村記憶與認同寫成小說與散文。再者,外台會長期致力於眷村記憶的紀錄與保存,曾開辦訓練班,生產了一批素人「榮光眷影」紀錄片作品,紀錄眷村的今昔變化。本座談將以文學與「榮光眷影」紀錄片為主題,討論其中展現的文化與生活視野。
第五場:外省族群研究:一種本土社會學以及公共參與
時間:102/5/18
地點:永楽座
主題:外省族群研究與社會學
座談時間:
14:00-16:00
主持人:
張茂桂(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外台會監事)

座談發表人:
范雲(台大社會學系副教授)
鍾佳濱(台大歷史系,現任屏東縣副縣長)

工作坊規劃說明:
外台會最早的發起人以社會學界與傳播媒體界的成員為主,族群研究在社會學也一直是重要的區塊,而傳播學又與社會學密不可分。目前外台會策劃的學術書籍如《國家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群學,2010)、《離與苦:戰爭的延續》(群學,2010)、《扶桑花與家園想像》(群學,2011)也都涵蓋了相當比例的社會學研究。因此,觀察整理社會學裡的外省族群研究,是一項必要工作,並以此為基礎,開展後面的四場座談。



活動洽詢│社團法人外省台灣人協會/(02)2321-6862
詳細工作坊內容請見│http://amtorg-amtorg.blogspot.tw/

   報名網址│http://zzb.bz/vhP8Z


註:每場時間皆為14:00-17:40(兩小時座談時間後,為榮光眷影紀錄片放映會) 永楽座(台大店)位置:臺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44巷14號2樓/(02)3365-2328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外省台灣人協會
贊助單位:國家藝術文化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