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論述報導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論述報導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06-18

複合式記憶載體:耳背上的印記

複合式記憶載體:耳背上的印記


我飄泊在異鄉,榛樹林生活回憶長
榛樹林今日沙沙響,引我歸鄉
當年樹林中捉迷藏,皚皚白雪
枯枝燃野火,熊熊紅光
榛樹葉兒沙沙響,榛樹葉兒對我講
當年林中小伙伴,今日在何方?
-榛樹林之歌

        這是一個單人多角的演出,倏而來去的口白與定位,呈現魔幻般的角色變異與時空置換。開場不久的「榛樹林之歌」引領著人心,進入賀湘儀的家族史。三代人的家國記憶,層層疊疊在賀湘儀身上,她演出血緣連帶的被演出者,是基因的必然還是記憶使然,戲劇中的被模仿者缺席了,而本尊現身,觀者不是聽著說故事人的描述,更像是涉入了一場個人的家族治療。
       
        台灣因巧妙的歷史發展,錯綜複雜的國族與文化認同,反映在外省族群上尤為顯著,不過這股張力安然的沈澱著,直到2000年政治情勢改變,猶如深湖內爆水花四濺,夾帶著的扎人泥沙。原來,台灣一般居地找不到榛樹林,只有竹林取代,猶如這般這些萬般不得以的替代,成了被說破的現實局面。受不了「萬惡的共匪」變成「萬惡的國民黨」,賀湘儀的父親賀先知,一個台灣反共教育下的外省人第二代,逃避到蔣勳的美學情懷裡,藝術本有看似無害的知識感,填補了賀先知原先對於中國文化的認同與傾慕,卻因時代演變而被抽離所導致的空洞感。賀先知的經驗也道出了,蔣勳老師的審美文字書寫,在當代的台灣時空背景下,成了外省第二代的精神救贖。
      
        劇中賀湘儀的個人的成長經歷,是可貴的外省第三代的經驗。父祖輩殘餘的故鄉印象已然褪色,成長時期跨越解嚴前後,來到第一次政黨輪替,迎接一波一波認同的解構與建構,類似賀湘儀這一代的經歷,組裝成為一部複合式的記憶載體,累積成為正港外省台灣人的記憶。
                                                                                                                                                 
                                                     
                                                                         外台會常務監事 陳明秀







2011-01-31

平平攏是人

日期:2011-01-19 作者:吳念真 出處:財訊 364

長久以來「軍公教」總是有意無意地被描繪、被強調成是「為國為民犧牲、奉獻,而待遇卻菲薄」的一群;相形之下,其他行業好像都只是為了獲取一己的生活所需、為圖一己之利而已。



就像這段時日一樣,多年前的一個冬天也是寒流一波接著一波,始終潮溼、低溫、陰霾不開的天氣。罹患礦工職業病矽肺多年的父親已經在台北青島東路一家肺病專科醫院住了將近三個月,病情起伏不定,這樣的季節一到,原本呼吸困難的症狀,不但沒有緩解,甚至還有惡化的現象。

他一直想轉到基隆的海軍醫院,理由是「門診的時候,那邊的藥吃起來就是比較有效!」其實我們都知道,真正的原因是那邊至少有「同病」因此可以「相憐」的鄰居、朋友,因為處方我們都看過,兩邊的藥基本上差異並不大。

2010-08-01


誰說,「我們」的記憶不算數──淺說《混搭》
文/趙慶華
(國立台灣文學館助理研究員、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班、
混搭主編)



究竟,「外省」意味著什麼?濃重的鄉音、本質的血緣基因、共有離散失根的經驗,還是,一種固著的意識形態?這樣的詰問,恐怕不僅存在於和我一樣同屬「外省鄉親」的心中,也可能存在於許多「非外省」心中;而「外省」和「非外省」的界線,又在哪裡?2006年春天,經當時任職於中研院社會所的范雲老師引介,我走進座落於善導寺附近、隱身在狹仄巷弄間、一間略顯老舊而雜亂的辦公室;還記得午後的陽光白花花地灑進室內,耳邊聽聞當時的執行長叨絮不已的各項業務推展計畫,那明朗親和的光景,極具吸引力地諭示了我與外台會相遇的因緣際會。此後,在學院高牆、書頁史冊之外,有一條通向解答自身困惑的甬道在我面前開啟,在這裡,可以輕鬆行走、大口呼吸。彼時,第一期「蒲公英外省女性生活史寫作工作坊」已經熱鬧滾滾地在台北市幾所社區大學開班,並獲得廣泛好評和熱烈迴響;畢竟,打造一齣由向來沉默壓抑慣了的「外省女性」擔綱主演的大戲,妝點以紙、筆、語言文字,把她們推上專屬的亮麗舞台,秀出傷痕累累的靈魂、展示不為人知的心靈角落、重現即將灰飛煙滅的生命記憶,即使不是頭一遭,也絕對算得上是新鮮大膽的創舉。有了叫好又叫座的如潮佳評,深具遠見的專責人員幾 乎是立刻決定要將此成功經驗往中南部推廣,希望透過更為立體且層次分明的角度,深入挖掘並保留其他地方「外省女性」的真實聲音。於是,自20069月起,除了深耕台北,「蒲公英」的種子也開始往南台灣飄降播灑。由於賃居府城、具地利之便,我成為外台會在台南社區大學開課的先發部隊,擔 任第二期寫作班講師;接著,還陸續網羅了許多活力與熱忱兼具的師資,發展巧思與創意,對課程的設計安排迭出新招。從靜態文字變成動態肢體,從書寫自我變成展演自我,從書面文字成果集結變成生命故事劇場搬演……,幾位老師活潑細膩而又深刻動人的指引,點燃了婆婆媽媽姐姐妹妹們寫作的熱情與自我表述的渴望。過程中,一同學習聆聽與分享,一同在他人的故事裡流自己的淚,也一同見證一株稚嫩的蒲公英,如何日漸茁長,含蓄地開出璀璨絢目的花朵。這份美麗,我但願,能夠將之獻給幾年來曾經帶著深切期盼與多元想像踏進這片園地,並在最後滿載豐腴甜美果實而歸的所有的「我們」──《混搭》,就是一本向「我們」致敬之書,它所訴說的,是「我們」的故事──一群來自五湖四海好江湖的「WOMEN」的故事。當人生從那岸過渡到這岸,當我們一方面與原生的根著連結失散斷裂,另一方面,與嶄新陌生的人事物有所相遇、有所磨合;「混搭」的人生,就開始了……。關於「混搭」這個名詞,外台會的師長成員曾提出如下的意見──


令方:「標題『混搭』很吸引我們這樣的知識份子,但我擔心從宣傳的效果而言會讓很多民眾摸不著頭腦。」


張茂桂:「我覺得『混搭』因為是新詞(可說是起源於中國大陸的時尚界的翻譯嗎?),就宣傳來說,蠻有吸引力的(eye-catching)。……過去的族群關係的同義詞是,融合、混雜、多元等;但是因為用得太多,反而沒有吸引力了。現在把『混搭』的比喻引伸到族群關係,符合有個人認同,個體性表演、個人感受的主張的強調,適合文學書寫場域的作者表演,也可能有助於化解討論族群關係的『語言結構主義』(族群類型化)的問題。」


范雲:「混搭應該是"mix and match"的中文翻譯吧?起源是西方的室內空間設計美學或時尚,……以這個詞彙來詮釋族群多元的真實經驗很有新意,內容也很活潑。」


說真的,我並不了解,從宣傳的眼光看來,「混搭」這兩個字的賣點到底如何?而撇開學術語彙的操作型定義不論,回歸素樸的常民語言,「混搭」,其實不過就是生活的如實樣貌和具體實踐;它既可能指涉不同衣著風格的搭配,也可能是飲食氣息、居住空間、腔調口音、血緣基因、族屬群體的摻雜與互動,相互影響,彼此滲透,即使是原本不協調、不一致的,時間久了,也就自成一格,別有風味。據此,在眷村、在客家小鎮、在原鄉部落……,人和人、群體與群體,都已成為「混搭」的產物,不僅是外在表象的轉換,更是內在真實的質變。如果要問,參與外台會乃至蒲公英寫作班的相關事務讓我學習到什麼──「解構並顛覆了對『外省』本質而偏狹的想像」,毋寧是最深刻的啟發。
緣於這樣的體會,越到近期,「蒲公英外省女性生活史寫作坊」越廣開大門,不但招收「非外省」的女性學員,甚至,連男性學員都「混」了進來。同樣的,在《混搭》的編輯方向上,也呈現了如前所述對族群關係的謙卑反省與重新思考:不以「單一純粹的外省元素」為核心主軸,而是將「女性」作為最大公約數,希望藉由「女性書寫女性」,匯集不同族群、不同世代、不同地域的女性經驗,將看似相近、實則迥異的生命圖像相互拼接,盡可能展現異質的女性樣貌、突顯庶民女性的聲音,勾勒出一則屬於「我們/Women」的故事。
說起來,生命史的書寫,從來是深刻而艱難的一頁;一旦翻啟,就必須與自己的根源相遇,與過往諸多難以釐清的愛恨情仇素面相見;生命中那道禁閉已久的閘門將被迫開啟,所有無從言說的糾葛、不堪……,通通傾巢而出,一同伴隨前來的,通常還有眼淚,大量的眼淚,但那也會是理解的、同情的眼淚吧!我如是期盼著。
在大時代的洪流沖刷下,小人物的悲喜往往不值一提,難道「我們」的故事有什麼特別之處?否則,鋪展「生命史」究竟為了什麼?
或許是,為了再平凡的生命也有其強悍的根柢,為了讓先人步履艱難的足跡不至於在時間之流中被淘洗殆盡,總還能留下一點點什麼;憑藉著這一點點「什麼」,我們便得以不至於流離失根、無所歸依。書寫,讓人找到一個安頓自身的位置;文字的再現,以及記憶的追索、回溯與重新編織,則讓時代的遞嬗與生命的傳衍,顯得清晰而有力量了起來。而那,又何嘗不是一種救贖與和解!
所以,謝謝每一個「我們」的故事,讓所有人都聆聽並見證了生命的重量;彷彿來自遙遠空谷的迴音,那些「我們」筆下的「Women」,在一字一句、緩慢卻擲地有聲的敘說裡重新活了過來。我們因此知道,我們不是輕如鴻毛的飛絮,獨自飄零,我們的腳下,有她們的生命做為基石;我們是站在她們的肩膀上,更高、更遠,也更遼闊地,凝視著這個世界。


2008-10-29

鄉關處處真摯回溯 看見外省心路

2008.10.27 《中國時報》 【林欣誼/台北報導】

近來台灣出版界除了有《我們》紀錄外籍勞工的遷移故事,同樣在歷史洪流下經歷離散命運的外省族群,也在外省台灣人協會近年推動的「庶民生命書寫記錄」活動中,展現了庶民的書寫與創作力。若說《我們》是一部理解他人之書,《鄉關處處》與《遇合》則跳過「代言」的隔閡,更直接由當事人訴說自己的故事。

2008-09-29

外台會感恩會 蔡英文:共同符號是台灣人

2008.09.28 《聯合報》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今天在出席外省台灣人協會感恩茶會時表示,有很多民進黨的前輩是外省人,曾與大家一起推動黑名單解禁、外省人返鄉探親,讓大家都可以回家;但走向政黨後發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她相信這些困難終究會過去,因為大家有共同的符號就是「台灣人」。

2008-08-31

咱的社會──尋找外省人的座標/李廣均

2008.08.31 《中國時報》

前幾天,有關紀念八二三砲戰五十周年的活動訊息隨處可見,一般評論總是以「領袖英明」或「軍民同心」的觀點來看待此一戰役,然而除了黨國論述之外,我們是否還有「記憶」戰爭的其他方式?

2008-08-27

用磚瓦重建民主公園/李廣均

2007.03.06 《中國時報》

「對的事情就要去做」,這是一句多麼正義凜然的政治修辭!可是「表面上」立意良善的動機卻不一定能帶來圓滿的結果,反而會產生令人擔憂的社會後果。近月來有關正名的爭議就是一例。

懷念台灣的1997/李廣均

2007.11.05 《中國時報》

在骨灰罈風波下,我更加懷念一九九七。除了追思戴安娜王妃車禍身亡與德蕾莎修女的病故之外,如今我又多了一個理由:一九九七是近十四年來台灣社會中族群關係最為平和的一年。

綠卡的不可承受之重/李廣均

2008.06.10 《中國時報》

對於任何想要瞭解戰後台灣歷史與政治社會現象的人而言,延燒超過半年以上的「綠卡」風暴絕對是最好的入門教材之一,但對於身陷風暴之中的立委與官員,綠卡卻是一不可承受之重,無論採取何種回應(沒有違法/溫情訴求/道歉致意)都顯得理不直氣不壯,甚至帶來更多對於誠信與能力的質疑。為何當事人會回應的如此氣弱理衰,綠卡的持有與否真的和忠誠度有關嗎?還是有其他難以啟齒的人性衝突和道德考量呢?

當心!族群語言的陷阱/李廣均

2007.11.05 《聯合報》

相較於定期選舉、公民參與等積極的民主目標,我們還沒有認真檢討過族群語言對於民主政治的影響。我們認為,族群是瞭解當代台灣政治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如何處理族群議題則是民主政治深化發展的一大關鍵,其中一個重要工作就是反省「族群語言」的思考陷阱,最近的骨灰罈風波就是一例。

2008-08-19

論眷村文化保存/李廣均

2007.12.04 《自由時報》

你知道鄧麗君初試啼聲的舞台在那裡嗎?幼時調皮的王偉忠又是如何在狹小的眷村巷弄中和母親捉迷藏?「一起祭祖卻無墳可上、沒有親戚卻有很多鄰居」又是怎樣的一種成長記憶?在「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公告實施後,這些人物故事、場景記憶原本岌岌可危,隨時可能被推土機剷平消失,如今終於獲得一絲保留的生機。

寫給台灣的信:《流離記意》 無法寄達的家書/李廣均

2007.08 《財訊》

一封家書訴說著一個家族的故事,一群人的家書則可以見證一個時代的軌跡。《流離記意》的出版提供了我們一個溫柔的方式去閱讀每封家書背後的悲歡離合,認識那一個時代的不幸與不安,提醒我們對於人性的尊重與包容,也豐富了台灣的歷史面貌與人文內涵。

眷村文化 在推土機陰影下/張茂桂

2007.06.20 《自由時報》

從1994年台南北垣社區開始,到97年新竹市全國眷村文化季,眷村史工作在台灣各地方慢慢地展開,由台南市、新竹市、逐漸擴展到桃園縣、高雄縣市、台北市等地方政府,也逐漸獲得社會注意。最近三重一村的拆遷保存與影片記錄,桃園全國眷村文化節,王偉忠先生拍攝自己媽媽與眷村生活紀錄片的放映等等,也重新喚起台灣社會對眷村的生活與文化記憶的重視。

眷村文化不能隨風而逝/張雲翔、黃洛斐

2007.09.06 《中國時報》

「眷村的人都搬走了,到底要保存什麼?」台大學者與國會文化法案助理如是說。「空的眷村如何和周遭社區居民發生關係?」文建會社造官員有此一說。「眷村是個封閉的生活場域,是不是該要突破?」歸國學者之言。「眷村文化到底要保存什麼?」國防部官員質疑。

CALL US 台客/黃洛斐

2005.08.23 《蘋果日報》

在台灣街頭,問任何一個十歲到四十歲的人,台客是什麼,百分之七十的會跟你說好像看過兩代電力公司討論過這個議題,或是最近陳昇、伍佰好像要開一個五大台客演唱會,無可諱言的台客是四五十年代外省掛幫派對台灣人的蔑稱,期間伴隨著國府政權大規模的滅絕各族群母語的相關政策,造成許許多多人年少時期的的傷痕記憶,許多朋友談起年少時掛在身上『我不講台語』的狗牌餘憤猶存。這種因為被國府歧視政策刻下的哀傷與憤怒,是台灣造成族群緊張關係的因素之一。

715觀點 用一磚一瓦填平分裂/黃洛斐

2006.08.25 《蘋果日報》

政黨輪替後,民進黨政府對外面對全球化競爭與中國興起的劇烈變局,對內則是遭遇政黨強烈對立的困局,以及許多非理性的杯葛與挑戰。當對外的挑戰沒有簡單的方法克服時,沒有準備好執政的民進黨,傾向歸責於內部政治上的對立與牽制。

2008-08-17

圍牆倒下 傷害多元記憶/黃洛斐

2007.03.09 《蘋果日報》

前些時候接到一位退役上校打來詢問,想知道是否有眷村的房舍欲出售的訊息,他囁嚅地說:退役時並沒有想住在眷村,但是現在社會氣氛這麼不好,想要跟老同袍們住在一起心比較安。這位退役的上校年紀大約是50多歲,與一般人心目中的「老榮民」印象差距甚遠。赫然驚覺,原來社會的不安情緒早已超越了政治範疇,不斷迴繞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

記憶與傾聽/黃洛斐

2008.04.16 《蘋果日報》

謝長廷在總統大選落敗後,發表了一篇語重心長的聲明。除了對「本土」論述提出了進步性見解外,亦在文末提到了「轉型正義」與和解的關係。早在一九九八年通過的《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即為身為政治犯的民進黨謝聰敏委員與當時新黨的高惠宇委員與國民黨葛雨琴委員跨黨派合作推動三讀通過。在面對這個島嶼苦難的歷史,跨黨派合作與反省的先聲,曾是台灣民主值得驕傲的一頁。

別忘了白色恐怖/胡子丹

2008.04.22 《中國時報》

昨天讀報,「和解論壇」奉勸馬英九:「未來也不該以國家元首身分公開去慈湖謁 陵,避免挑起族群 對立。」並強調「轉型正義的目的是使社會和解,必須要以寬恕為前提;轉型正義工作不能成為政黨的選票提款機。」同樣,既是全民總統,就要以全民所好而好, 以全民所憎而憎。而所好所憎者常非全民一致時,全民總統就得小心謹慎拿捏。

一個紀念堂,藏著不同意涵/黃仁志

2008.04.03 《蘋果日報》

中正紀念堂的啟用是一個威權時代下的空間生產,當年預設的警戒與肅穆,在歷史與社會的變遷中、在人們生活的行動中,逐一被破解、除魅、替換,各種文化藝術與民間活力在此滋養,也建構出多樣化的空間意涵。這裡頭,有政治的、社會的、藝文的、休閒的、觀光的、競賽的,乃至於情感的記憶與意義同在。無論是充滿象徵意義的紀念性空間,或者是做為藝文活動最高殿堂的兩廳院,乃至於市民所擁有的大型開放空間,其使用者包括各式各樣的流動社群。如此重要的都市公共空間面臨轉化時,有必要深化公民參與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