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17

記憶與傾聽/黃洛斐

2008.04.16 《蘋果日報》

謝長廷在總統大選落敗後,發表了一篇語重心長的聲明。除了對「本土」論述提出了進步性見解外,亦在文末提到了「轉型正義」與和解的關係。早在一九九八年通過的《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即為身為政治犯的民進黨謝聰敏委員與當時新黨的高惠宇委員與國民黨葛雨琴委員跨黨派合作推動三讀通過。在面對這個島嶼苦難的歷史,跨黨派合作與反省的先聲,曾是台灣民主值得驕傲的一頁。



可惜的是,觀察近幾年的發展,在面對這段人權侵害的悲慘歷史時,無論是曾涉及加害的國民黨,或曾握有執政權的民進黨,若非對此議題進行選擇性的關注或忽略,要不就是透過激情有餘、卻無法成為台灣社會對話與反省儀式的執行方式,導致一齣齣雷聲巨響,卻雨點幾希的鬧劇,其中對民主紀念館╱中正紀念堂改名的粗糙操作,更導致社會的緊張對立。

馬有責任化解惡鬥

在謝先生關於轉型正義的論述,關於白色恐怖的案件,僅聚焦於陳文成命案與林宅血案等有高知名度的案件。但若我們同意,轉型正義的積極意義,是希望島嶼上的所有人民,能夠共同歷經反省與正視昔日慘痛歷史的集體儀式,並以此做為借鏡,那麼:就必須面對這些塵封的全部歷史。

這段歷史,牽涉到年代久遠的眾多案件,以及跨族群-歷史經驗的受難記憶。例如,就最早期的案件來說,諸如澎湖山東流亡中學案中在漁翁島未經審判私下拋錨殺害的上百名山東流亡學生,以及身為國民黨忠貞黨員爭取保護學生受教權,卻被以匪諜名義在馬場町槍決的張衍之校長,旋縱然已隔了一甲子的歲月,受難者卻仍致力於真相復返,而新政府也應該回應受難者亟欲澎湖建碑紀念的願望。轉型正義處理的絕不只是「象徵性的指標大案」,而是以誠懇、卑微、細緻的心態與堅毅的步伐,去聆聽那些自幽暗角落中隱隱作響的傷痕記憶。

當威權政體崩解,並歷經了重要的民主轉型階段後,身為外省人的馬英九,能在福佬人佔七成的台灣選上新任總統,的確有其歷史性意義。或許,這意味了人民給予國民黨政府一個重新反省自身的契機,因此面對八年來因藍綠惡鬥造成的轉型正義僵局,馬總統更有責任與機會,去積極面對與化解。

正視每一個人的傷痛

所以我們誠懇的呼籲,即將就任的馬總統除了應繼續推動轉型正義的工作,並能以更進步的協商與溝通方式,面對民主紀念館更名過程所引發的爭議,而不要用簡單的民調數字來解決複雜問題,畢竟我們需要的是在不同差異間的溝通與相互理解。我們也希望馬總統能傾聽公民團體的建議,並以多元、包容的態度,做為面對民主紀念館╱中正紀念堂爭議的基本原則。

馬英九先生曾在台北市長任期內推動馬場町紀念公園的設立,也曾在國民黨主席任期內為白色恐怖受難者三鞠躬公開致歉,更一再聆聽二二八受難家屬的心情。我們期望也同時鼓勵,重新執政的國民黨,能以負責任的態度面對這段證據確鑿的歷史,以誠懇的態度尋求真相,不僅僅是儀式性的道歉。唯有正視每一個人的傷痛,而不再以簡化的態度壟斷歷史的詮釋,台灣社會的重建工程才能真正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