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16

外省博碩士論文編選出版

一、 出版計畫緣起

「外省人」相關學術論文改寫出版計畫是「外省台灣人協會」主辦,「公益信託族群和諧基金」贊助,協力規劃的一套五本之出版計畫。
促成「外省研究學術論文改寫出版計畫」的構想,有兩個主要背景。第一、在台灣充斥的有關多元文化、族群論述、國族論述中,「外省人」一直經常以一個「問題類屬」的面貌出現:究竟,它是不是一個族群?在性質上,是不是流亡中國人?是不是新住民?是不是統治階級?是不是底層階級?甚至,它是不是愛台灣等,各種說法眾聲喧嘩、紛紜雜沓。在此多重論述角力的形構過程中,卻又都試圖「一統而解決此一問題」。然而,一旦試圖整合論述,便又迅速陷入另外一種無法說服「他者」的困境。第二、讓人驚訝的是,台灣高等學術研究在過去20年之內,以碩士論文為主,摻以少數博士論文,以及可謂嚴謹的學術專著中,對於「外省人」的相關研究,不下百篇之多,數量不可不謂多。

於是,一方面爭執對立、訓話對罵,一方面卻又有豐碩的學術研究成果,如何拉近這兩者之間的距離?如何讓台灣社會,甚至華人社會,可以有多角度、多面向的觀看所謂「外省人」問題?匯集四十幾位作者的「『外省人』相關學術論文改寫」出版計畫,有可能彰顯當中的多元意涵。

二、出版構想

我們嘗試用不同的「主題」面向來切入,進行多面向的「不完整」的陳述,呈現不同作者的關懷與風貌,最終則在避免建立一個完整的「外省人的大敘事」。五本書的要旨大約為:一是談「外省人」在台灣的特殊生活經驗圈──家園──以「眷村」為題,二是外省人的離散故事與邊緣經驗,談苦難與離別;三是「外省人」的戰爭、流亡經驗與國家認同形成與轉折,一般人說的國家情操/認同議題;四是外省族群的親密關係,包含婚姻與家庭型態;五是討論不同外省族群的社會階層、職業與社會資源的關係,等等。

為完成此一目的,我們廣泛搜羅近一、二十年來各個學科領域中與外省族群相關的學術研究成果,邀集學者專家進行反覆篩選和評析,從中選取了近五十篇頗具代表性並切合本計畫之意旨的論文作品,請原作者進行改寫或重寫為適合一般社會大眾閱讀的文本,使其由於具有嚴謹的學術基礎而能發揮知識以及價值多樣的說服力,又得以避免令人望之卻步的艱澀冷硬的學術門檻,進而讓不同身分背景、不同族群經驗的華語世界,能夠透過閱讀來「重新」認識「外省人」豐富經驗而多元的面貌。一直以來,我們希望建立一個可以與台灣社會不同族群互相對話的平台和管道,另一方面也希望藉由良性而充滿創意的互動,增進族群之間的相互理解,同時讓外省族群的歷史記憶和文化經驗得到保存與發展。在此立足點上,

三、套書的目標讀者

(一)全國開設政治學、社會學、族群關係、台灣文史等課程之大專院校師生與專業研究者。(爭取做為相關學科之教科書的背景閱讀,延伸閱讀材料)
(二)全國國、高中歷史、社會學科教師。(可做為上課使用之補充教材)
(三)關注台灣的族群關係與社會現況的社會大眾。
(四)分散世界各地的華語讀者,可進行比較閱讀。

二、 各書內容簡述

這套書由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張茂桂教授擔任總編輯,並邀請另外五位於相關領域耕耘甚深的新生代學者擔任各輯專書主編的工作。
每本書的字數,平均約在十二萬字左右。一套五本書,字數共六十萬字左右。

茲將五本書分別介紹如下:
(一)我的村

由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張翰璧主編,試圖呈現外省人居住聚落,住民多元而異質的生活實況與精神、心理樣態,並且關注眷村在不同歷史時空條件下的變化,以及現階段所面臨的衝擊與挑戰。除了深刻挖掘眷村內部的多樣性,也同時強調眷村外部的觀點──透過「眷村修改條例」的討論和訂定以及眷村文化保存運動的參與,都可以看到非眷村的台灣住民對此一特殊聚落群體的印象和詮釋觀點。
本書收錄之篇章如下:
作者 題目
吳忻怡 昨日的喧嘩:眷村文學與眷村
曾意晶 記憶眷村:朱天心文學創作裡的「眷村」
郭冠麟 眷村研究的旨趣
柳慧燕 想我眷村的朋友們:一個台灣囝仔的眷村探險記
陳谷萍 重探眷村生活:文化接觸下婦女生活網絡
柯凱珮 大陳村文化-形成、生活經驗與集體記憶
莊雪屏 眷村意象之新聞再現與社會建構
羅於陵 眷村:空間意義的賦與和再界定
高有智 眷村文化工作者群像

(二)「離與苦」

由中央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李廣均主編,將以低階、弱勢、邊緣的第一代外省人為主軸,揭示岀戰爭的陰影與流亡經驗,是如何銘刻於外省族群的心靈深處,此一影響並不因戰爭停止而結束,甚而影響其來台後的生存適應與社會成就;透過深入的分析,描繪外省族群的苦難圖景,以打破其做為一優勢族群的刻板印象。
本書收錄之篇章如下:
作者 題目
吳明季 三重失落的話語:花蓮外省老兵的流亡處境及其論述
廖如芬 流離、返鄉與回「家」
林秋芬 家與枷:老榮民與罹患精神疾病配偶的婚姻與家庭
曾淑惠 台灣文學中的老兵影像
張素玉 機構內單身老榮民生活品質之初探:以某私立安養院為例
黃克先 當披覆土地、家族的屋頂被掀開之際:外省第一代與基督宗教的選擇性親近
楊佳嫻 過氣貴族?孤臣遺民?──談白先勇與李渝小說內的「高階外省人」

(三)我的國

本輯由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張茂桂主編,主題為解析、探討外省族群的政治觀點、身分認同的建構與形成原因,及其所經歷的政治壓迫,並論及外省人對於台灣民主進程的貢獻。本書收錄之篇章如下:
作者 題目
沈筱琦 故土與家園:探索「外省人」國家認同的兩個內涵
尚道明 眷村居民的國家認同
孟智慧 從嶔岑與石濤農場人群的研究看離散人群的認同
陳芸娟 山東流亡學生研究(1945~1962)
陳信傑 遙遠、崇高而又艱苦的追求:外省菁英在民進黨創黨中的貢獻
鄭凱中 蚊子的悲哀:一個「另類」外省二代的心路歷程
孫鴻業 污名、自我與歷史:外省人第二代的身份與認同
林平 身在家鄉為異客(在大陸的外省老兵、台商與子弟)
向陽 雷震對台灣民主的貢獻

(四)國與家的親密關係──性別化的族群經驗

本書由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范雲和清大社會所助理教授沈秀華共同主編,主題在於呈現因戰爭而形成的遷徙和離散經驗,如何在外省族群建構親密關係的過程中造成影響,由此產生外省族群特殊的性別經驗與婚姻、家庭型態。
本書收錄之篇章如下:
作者 題目
范郁文 軍隊管制下大陸籍士官兵的婚姻與親密關係(1950-1970)
廖如芬 榮民與我
鍾建國 國家安全與基本人權之爭:老榮民與大陸配偶
賴錦慧 家在農場──與榮民通婚的原住民婦女經驗
張永安 夜來幽夢忽還鄉──第一代外省男性「家」之意涵及家庭互動
張芫榕 外省第二代女性對家的記憶:芋仔與番薯的婚姻及母女關係
施麗雯 日暮鄉關何處是?──外省人的「家」
孫立梅 家、記憶與認同──外省第一代的身份與國家認同

(五)群體與資源分配
本書由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中心助理教授楊聰榮主編,主題為探究外省人受教育程度與其職業流動和階級轉變的關係。本書收錄之篇章如下:
作者 題目
彭芊琪 客家外省人在台灣的職業與生活適應──以南庄莊氏宗親會的礦工為例
翟振孝 中和「緬甸街」與「緬甸潑水節」
林丘湟 國民黨政權在經濟上的省籍差別待遇體制
巫智豐 大陸來台榮民輔導政策之研究──以桃園地區之個案為例
楊儒源 誰能找到體面的工作?誰能一路往上爬?
鍾基年 外省人=軍公教行業?
陳慈莉 中興新村個案研究──一個外省人的共同體
呂秀玲 老榮民社區的社會資源與社會流動
李紀平 流浪到花蓮:歷史時間中的農墾安置
徐牧瀧 外省籍「特權」的事實與想像──省籍究竟是特權還是頭銜?
(改寫自駱明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