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31

咱的社會──尋找外省人的座標/李廣均

2008.08.31 《中國時報》

前幾天,有關紀念八二三砲戰五十周年的活動訊息隨處可見,一般評論總是以「領袖英明」或「軍民同心」的觀點來看待此一戰役,然而除了黨國論述之外,我們是否還有「記憶」戰爭的其他方式?



八月卅至卅一日的「榮光眷影」紀錄片研習,一群人試著用「講故事」方式來看待自己與戰爭的關係。他們有一種焦慮和衝動,擔心時間快來不及了,老人記憶力已經愈來愈差、眷舍文物也消失得愈來愈快,他們以紀錄片的方式來拍攝自己的家人,以鏡頭理解戰爭,也重新思考自己與台灣的關係。

在某個意義上,我們都是戰爭的俘虜。戰爭對於我們的影響持續在我們身上、家人之間發酵,成為我們內在無法否認的一部分,只是我們並不一定知道。直到有一天透過鏡頭的捕捉,我們才頓悟到一些早已在內心深處埋藏多年的感受和心情。

「外省人」常常抱怨自己被汙名化、不被瞭解,但是我們真的瞭解自己嗎?透過述說自己的故事,我們才能超越黨國神話與國族包袱,也才能找到勇氣和力量來面對自己和他人。講自己的故事可以幫助我們看見自己,進而建立尊嚴和歷史主體性,也得以重新看待自己與台灣的關係。筆者希望此次影展可以提供一個交流平台,讓我們用一則一則的感人故事來拼湊自己的圖像與完整性,從中看到歷史也看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