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19

715觀點 用一磚一瓦填平分裂/黃洛斐

2006.08.25 《蘋果日報》

政黨輪替後,民進黨政府對外面對全球化競爭與中國興起的劇烈變局,對內則是遭遇政黨強烈對立的困局,以及許多非理性的杯葛與挑戰。當對外的挑戰沒有簡單的方法克服時,沒有準備好執政的民進黨,傾向歸責於內部政治上的對立與牽制。



問題原本只是政黨的對立,但相關政治與媒體的工作者,卻選擇了訴諸歷史傷痕與情感分裂的戰鬥性語言,把政黨的對立擴大成人民及族群間的對立,致使整個社會族群關係就是處在傷害對方、攻擊對方,另一方卻自我防衛、拒絕道歉認錯,換來卻又是拒絕原諒的惡性循環。此一雙惡共生的惡性循環,不但將逐漸淡去的隔閡加深鞏固,更讓族群語言的操作者,獲取不對稱的影響力與名聲,成為社會分裂與族群對立的最大受益者。

對立語言比爛卸責

我們所看到的是,長久以來自詡為推動台灣民主的深綠選民,被民進黨以媒體不公的藉口綁架而力挺到底,因此忽略了民進黨一路來都是在媒體不公的環境下逆勢成長;藍色政客則是得意地批評民進黨貪腐,卻忘了如果以同樣標準檢驗要求,藍營政治人物不過關的比例恐怕遠高於綠營。對立性語言的使用,只會讓雙方比爛卸責,讓雙方的陣營分別綁架自己的選民,陷人民於對立之中。

在已然對立的政黨與逐漸分裂人民的情況下,任何政黨的執政都很難不重蹈覆轍。想要切斷這樣的惡性循環,需要相關者更坦誠與深刻的自我反省,努力避免每一個環節的連鎖反應,並重建已經破碎的共識與包容,台灣才能真正從雙惡相生的魔咒中解放。但是,若要期待藉由對立而獲益的名嘴、政黨與政治人物主動超越益趨惡質的循環,無異是緣木求魚。

因此,做為一個公民,無論投票選擇的政黨領袖是誰、習慣閱聽的新聞媒體為何,並不意味放棄自己對價值的選擇與堅持。在面對戰鬥與對立性語言的召喚時,仍然擁有最後的決定權,並且可以用個別與各種有創意的行動方式,督促自己與自己支持的政黨與政治人物放棄使用戰鬥性語言。這也是715聲明最不同於過往政治行動與評論的語言風格,更反省與自我戒慎避免掉入任何的對立性語言陷阱與循環。

我認為,讓更開放、更包容、更多元、更異質的文化元素迸放,才有助於讓台灣成為一個更具創意與包容性的社會。在豐富多元的文化認同下,每一個族群才能自在地經營台灣成為自己的家園。最顯明的例子是長期以來,觀察外省族群的角度,多半都是從政治動員或黨國體制的觀點去理解,彷彿外省族群只是一群面目與思想單一的人。

發展多元文化實踐

其實,外省族群的成員本身就來自不同的階級,並且負載著豐富的異質性文化,加上五十多年來與台灣其他族群的互動與繁衍,這些庶民生活的豐富多彩,讓外省族群除了政治社會的參與外,還有相當廣大的空間發展多元的社區與文化實踐。這些繁複而被忽略的故事,正是台灣能跨越威權時代,一步步建立穩定運作民主制度的土壤。

這一年內,由社區文化工作者推動跨黨派的眷改條例文化保存修法,就是一次由下而上的草根力量集結。期待透過這些文化與草根的實踐,展現外省族群多元的面貌,並藉由無數故事的重新訴說,平撫那些被淡忘忽略的悲憤心情,希冀透過公民的參與與實踐,一磚一瓦地重新填平從政黨對立到人民分裂的縫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