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19

CALL US 台客/黃洛斐

2005.08.23 《蘋果日報》

在台灣街頭,問任何一個十歲到四十歲的人,台客是什麼,百分之七十的會跟你說好像看過兩代電力公司討論過這個議題,或是最近陳昇、伍佰好像要開一個五大台客演唱會,無可諱言的台客是四五十年代外省掛幫派對台灣人的蔑稱,期間伴隨著國府政權大規模的滅絕各族群母語的相關政策,造成許許多多人年少時期的的傷痕記憶,許多朋友談起年少時掛在身上『我不講台語』的狗牌餘憤猶存。這種因為被國府歧視政策刻下的哀傷與憤怒,是台灣造成族群緊張關係的因素之一。



批判「新台現象」

北社、台教會的學者和本土文化工作者對「新台現象」的批判,基本上是認為「台客」是歧視字眼,也透露了舊文化霸權的殖民主義現象仍然留存在政治民主化後的台灣文化部門。但是現在台客的稱呼是一種蔑稱嗎?我想很多的年輕人不會同意?他們根本不會意識到諸多學者口中台客是一種歧視性的用法的。台客這個稱呼在四十年的言語流變中,早已被賦予新的意涵,加上政治與社會的解嚴與政黨輪替,本土化的訴求與對母語的重視早已成為台灣的主流文化與價值,最近的台客風潮就像是檳榔西施的消費與文化現象,早已活躍於台灣民眾的日常生活當中,向被認為是台客代表的陳昇與伍佰早就紅了超過十年以上,很多人去台客演唱會,不是跟隨時髦而是緬懷年輕的歲月時光。

這些高喊台灣文化的學者到底了解台灣的文化多少,台灣常民文化的活力來自於「多元」與「混種」,也許表現方式或被目為粗俗,但是期間活躍的生命力早已讓主流的流行文化工業不斷從中吸取各種創作素材,僅以流行音樂演唱會為例,去年夏天僅僅舉辦了十五場各式演唱會,今年夏天已經高達二十五場,各式樂團可能已經超過上千團,這種活躍的生命力與豐沛的創造力,可以說台客現象只是青年流行次文化的一種形式的爆發而已。

我可以體會台客這個稱呼讓許多長者回憶五、六零年代的文化創傷,但是硬要把青年流行文化栽現象說成無所不在的外省文化統治集團的反撲與操弄,把台客現象說成是因為台灣有很多人無論在經濟、文化,都將「中國」內化為「主人」,因為依舊有那麼多「台客」在陪襯「中主」,才有這種現象。這種牽拖跳躍的泛政治化邏輯,也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有另一組歧視語

其實與台客這個稱呼同時存在另外一組歧視性語言「外省豬」、「中國豬」,這組指稱不但沒有因為時間的的流逝而產生新的意涵,反倒變成了外省族群心中不斷糾葛的夢魘,在獵殺舊文化霸權的殖民主義現象的同時,是否也伴生了一種『非台者去,為客者逐』的偏狹心態?可是何為台?何為中?這些複雜的文化表現是否只能容許單一的想像。

台灣的文化活力本來就根源於多元與混雜,正如台客這個字眼在二十年來的言語流變中早已有了不同的意涵,隨著一九四九年來台的人們帶來的各種飲食與文化,早以融入台灣文化的血脈,成為台灣文化豐富的養分。像台北市政府最近接受文化顧問詹宏志的建議辦理了牛肉麵節的活動,讓許許多多的人第一次知道所謂的四川牛肉麵是道道地地的台灣創造,台客現象與其說是是一種族群歧視或自虐,不如說是青少年本土文化自信的興起,這些自信來自於混雜、多元與相互尊重,在這樣的前提下不論血統,無分族群,請CALL US 台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