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26

2010我的眷村足跡體驗營招生



眷村

緣自於台灣特殊的時空歷史背景

對很多人來說

它是一個充滿回憶與情感的空間

而對更多人來說

它還來不及被認識 就已消逝殆盡

現在

讓我們再次探索這塊逐漸消失眷村空間

讓我們重新認識這群逐漸凋零的眷村長者

我們不只要追尋過往的眷村記憶

更要親身跨出屬於我們自己的 眷村足跡



一、活動名稱:2010我的眷村足跡體驗營

二、主辦單位:台北市文化局、執行單位:外省台灣人協會

三、營隊時間:2010年9月9日(週四)到9月12日(週日),共四天三夜。

四、住宿地點:龍邦僑園會館(台北市北投區泉源路25號)

五、招募對象:全國大專院校學生、對眷村議題有興趣之社區工作者

六、課程簡介:

1.知識性課程:不管你懂不懂眷村,我們請專家來報給你知,讓你快速掌握對眷村議題的了解,並且還請到多位眷村保留的專業工作者,分享他們在每個眷村保留 案例裡的快樂與辛酸,更有眷村長大的名人來分享他們的眷村經驗,通過這些課程之後,保證讓你從對眷村一無所知變成無所不知。

2.技術性課程:為配合操作性課程成果的需要,我們也安排了專業的新聞採訪寫作、眷村空間攝影學、以及口語表達辯論課等,讓你來營隊不只要學到知識性的東西,專業性的技術也能一起兼顧學習到!

3.實做性課程:古人說:「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除了在室內的靜態學習課程,我們也會安排學員實際走訪台北市僅存幾個眷村之一的北投中心新村,分組製作眷 村的散步地圖、蒐集老照片說眷村的故事、以及針對眷村據民進行各別訪談,描繪動盪時代下眷村居民的遷移足跡,讓學員透過實地的觀察與訪談,體會這些眷村當 年的風華萬千。

4.操作性課程:我們營隊最吸引人的,就是會玩一個「搶救眷村大作戰」的遊戲,讓各組學員扮演政府、眷村與民間團體,在四天三夜的營隊裡相互競爭與協商以爭取最高的積分,看看眷村到底會被政府拆掉、還是得以用不同形式保留下來,小眷村的生死就掌握在你的手裡!

七、報名費用:新台幣1500元(內含1000元保證金),三人團報免報名費,全程參與並完成個人眷村觀察之公民報導一篇即可退還保證金。

八、報名方式:請填妥後附之報名表後E-mail至nimitz.f14@gmail.com或電洽0932522717 鍾先生or 0925872179 楊先生

九、報名截止日期:請於9/1日星期三中午12點前將報名表填妥並回傳。

十、劃撥帳號:19972786  戶名:社團法人外省台灣人協會




2010-08-23

拒絕枉法重判、捍衛言論自由--聲援李文忠共同聲明

連署訴求:

歡迎聲援的朋友八月二十五日上午十點半到最高檢察署(台北市貴陽街一段235號)與南投鄉親一起聲援文忠

 拒絕枉法重判、捍衛言論自由
聲援李文忠共同聲明

前立委李文忠因不實誹謗意圖使他人不當選的罪名,被判刑八個月,褫奪公權長達3年,創下司法史上因相同罪名判刑最重的紀錄,甚至不得易科罰金,這樣的判決,不但將馬上剝奪李文忠的人身自由,同時謀殺了一位政治工作者的政治生命。


李文忠究竟有何惡行,犯何重罪?

2008年 立委選戰方殷,同選區競爭對手土城市長盧嘉辰屢屢以負面文宣、看板、布條和污辱性圖案攻擊李文忠,指控李文忠賄選。在回答媒體詢問時,李文忠被動而防衛性 的表示「我的對手當過市民代表、縣議員、市長,他選舉都用傳統方式,也就是買票方式,他還有一個太陽餅弊案,我的清廉則是經過考驗」。盧嘉辰因此控告李文 忠。

李文忠所言均為「可受公評之事」,盧嘉辰核心幹部也確實因為皇翔太陽城弊案被起訴,亦為媒體報導。一審法官判決李文忠無罪,但二審時李文忠反遭重判;因為二 審受命張傳栗法官,正是當初枉法縱放逃亡海外的伍澤元的法官,而當初揭發伍澤元弊案與張傳栗法官枉法縱放人犯的正是李文忠。

政府官員、民意代表本就應受高標準的檢驗,不論這種質疑與批評是來自李文忠,還是一般公民。何況候選人在選舉期間的相互批評,縱使產生種種負面效果,亦具有 監督檢驗準公職的作用。如今,李文忠因選舉言論被判重刑,此一判決剝奪的不僅僅是李文忠個人的人身自由與政治權利,更威脅了所有公民的言論自由和監督權力 者的權利。

當一位為社會所關注的公眾人物在台灣的司法體系,因為基於事實所作出的公共發言,無罪卻陷入羅網,當揭發司法弊案的人卻被作弊的法官枉法重判,司法已經不是 公平正義的最後防線,而是個別法官私人復仇的殺人利刃,當皇后的貞操不是已經被懷疑,而是被法官自己像娼妓般倚門賣笑公然踐踏時,公民社會如果保持沉默, 司法體系如果不能內省自清,千千萬萬的小民面對失控的司法,有何能力與方法可以自保。

不當下一個李文忠,不當噤聲的寒蟬,不縱容司法墮落沉淪,我們決定站出來,要求司法部門窮盡一切可能的救濟管道,給李文忠以公平審判,還人民言論自由之空間、監督政治人物之權利。並期待司法反省與自清的力量,展現拒絕沉淪勇氣與決心。


附件::涉嫌縱放伍澤元的法官張傳栗 重判揭發伍澤元案的李文忠

張傳栗法官涉嫌縱放伍澤元?

一九九八年,李文忠揭發了伍澤元弊案,張傳栗法官是本案的高院受命法官。當年,在伍澤元弊案中,李文忠曾多次與張傳栗法官在媒體上激烈攻防,開記者會重砲抨擊張傳栗法官在伍澤元弊案中,疑似包庇、縱放伍澤元的相關疑點:

一、當年四汴頭弊案的重要證物,連方瑀匯款3628萬元給伍澤元的匯款水單,一審審判長堅持有將這張重要證物附卷,但到了高院,張傳栗法官卻表示沒有看到。最後,在本人及各方不斷地追查攻擊下,張傳栗才改口說「與案情無關,沒有詳察」,輕易放過「3628案」,疑雲重重。

二、伍澤元判罪收押半年後,張傳栗法官讓伍澤元保外就醫,其憑據為伍澤元在榮總的診斷說明書:血糖值為819 mg/dl(入獄時為176mg/dl)。 李文忠立刻召開記者會抨擊法官刻意縱放,依照臨床症狀,血糖高到八百以上應有嚴重症狀,甚至昏迷、死亡,須送加護病房觀察,但伍澤元卻在檢查後還能抬頭走 出來。另在病歷上症狀欄竟寫著「空白」二字,糖化血色素檢驗結果也沒有登載伍澤元的病歷號碼與姓名!張傳栗法官在把伍澤元保外就醫後不久,這位本該進加護 病房的病人,立刻生龍活虎地去選立委了,並於立委任內潛逃出境。

我們將檢具相關資料請檢察總長徹查張傳栗法官何以縱放伍澤元。

張傳栗法官在李文忠案中公然破壞司法公正與威信

一、 張傳栗法官明知過去李文忠曾與他在媒體上,有過具名的激烈攻防,他本人甚至因此於八十七年六月三日遭監察院約談。但在本案中,卻未自請迴避,甚至上週公然對媒體說:「不知道李文忠曾告發他任何事」、「兩人過去也沒交集」。

二、 李文忠於本案二審時,曾要求傳訊能證明盧嘉辰買票的證人,但張傳栗法官竟一個都不傳,就草率定罪了,甚至在判決中對其何以不傳訊李文忠所聲請傳訊的證人之理由,連交待也不交待。

三、 盧嘉辰涉嫌賄選,曾被檢察官約談,並經媒體報導,地院因此判李文忠無罪,高院張傳栗法官合議庭則駁以偵查不公開,李文忠對相關偵查偵辦進度、事證等偵查秘密 全然不清楚,因而定罪,完全違反過去所有判例,也使選舉中所有關於賄選,及其他可受公評事項之攻防變成不可能,將嚴重引發寒蟬效應,影響不可謂不深遠,尤 其重創司法的公正與威信。

四、根據過去張傳栗法官、陳春秋法官於高院關於「誹謗」及「意圖使人不當選」的判例:包括張傳栗92年度上更(一)第847號、92年度上訴第3334號 ,陳春秋 97年度重上更(三)字第172號等判決。審酌其行為態樣皆無檢察官偵查,媒體報導等事證,但他們的判決中對上開案件被告行為多認屬言論自由範圍而判決無罪,即或認定有罪,亦均判處六個月以下得易科罰金且無禠奪公權,與他們在本案的判決截然不同。

本案的判決已創下幾項紀錄:

一、過去從未有依媒體報導攻擊者被判罪。

二、類似案例從未有被判六個月以上不得易科罰金。

三、從未有本刑八個月,從刑禠奪公權三年,本從刑比例如此不相當者。

張傳栗法官是否挾怨判決藉機「報老鼠冤」?我們也將提請檢察總長徹查。


2010-08-10

榮光眷影南區紀錄片成果展



播映資訊


日期:2010 8/14-15
地點:台南市成功大學光復校區修齊樓三樓視聽室(台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場次


8/14(六)

08:45-09:00 報到、領取資料
09:00-09:05 退輔會長官致詞
09:05-09:15 計畫主持人致詞與成果介紹
09:20-10:10 九十三師永遠的戰士
10:10-10:55 於是,我長大了
10:55-11:40 何處不相逢
11:40-12:15 從老眷村到新社區
12:15-13:15 午餐
13:15-14:00 走入1975記憶裡的眷村
14:00-14:50 我的婆婆
14:50-15:10 茶點時間
15:10-15:45 作業
15:45-16:25 忠義喬丹
16:25-17:00 綜合討論

8/15(日)

08:45-09:00 報到、領取資料
09:00-09:05 外台會秘書長致詞
09:05-09:50 伴
09:50-10:25 眷戀花語
10:25-11:00 人生地圖
11:00-11:40 山高水長在台灣
11:40-12:40 午餐
12:40-13:25 舊村新城
13:25-14:10 榮眷人生
14:10-14:30 茶點時間
14:30-15:15 世外桃源
15:15-16:20 遷就
16:20-17:00 綜合座談 結語



影片介紹


(依播映序)

◎九十三師永遠的戰士/35 min/工作團隊:朱澄和

記錄父親晚年平日的生活點滴,也記錄了八年抗戰時期的困苦環境,闡述戰爭時期的種種現實。

而在他老年正逢台灣眷村改建時期,透露出眷村第一代與第二代對搬離老舊眷村的不捨。搬遷冗長過程中,老兵自己仍要獨自對抗執政當局的利誘、威脅、恐嚇,只是為了一間合法應得的房子。


◎於是,我長大了/30 min/工作團隊:黃文瑜、黃文瑾、林碧堂、林馨尹、李月惠、曾美君

一張搬遷通知書改變了居住型態,也改變了我們。

剛踏入社會的雙胞胎姐妹,原本過著上班族朝九晚五的生活,直到父親收到搬遷通知,才意識到自己的身分也有可能化為歷史。於是在最後的時刻,雙胞胎姐妹拿起攝影機拍攝父親搬遷的過程,盡可能完整的記錄這一切。

身為眷村第三代,兩姐妹決定要創造最後屬於眷村的回憶,於是一起學習音樂、歌唱,並創作一首關於眷村的歌曲”Wonderful”,美好會消失,但回憶會永遠保留在心中,不會淡去。


◎何處不相逢/28 min/工作團隊:莊銘悅


他,一九五○年大陸「抗美援朝」的志願軍,在一九五四年成了「反共義士」來到台灣。一九八八帶著所有財物決心回大陸老家定居,一九九○一無所有回到台灣。

她,出生於重慶,嚮往台灣的生活,一九九六年嫁給台灣人來到台灣,在二○○一年離婚後的第一天兩人相遇,立刻決定結婚並在台灣共渡晚年。

近年,兩人為了就醫方便,搬到榮民醫院附近租屋居住;日常生活的開始是到醫院提開水回家,吃過飯,在家附近散步、聊天、到醫院乘涼休息、回家。


◎從老眷村到新社區/18 min/工作團隊:李天祥

(1)以眷村老照片與影像片段配以口白帶出作者心中的回憶。

(2)從陳小鯨理事長與其所愛的社區「經國新城」以及長輩們的訪談情形,分享眷村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理想。

(3)眷村美食教學與經驗傳承的表現。

(4)社區環境美化與清潔工作的展現:志工間的互動。

(5)活泉之家是嘉義市聖馬爾定醫院所提供的托老照顧,從長輩們活動的方式和訪談中來瞭解年長者托顧。

(6)母親節慶祝活動實況。

(7)生活空間的主體建設、環境介紹。


◎走入1975記憶裡的眷村/27 min/工作團隊:洪素珠

因重返舊址拍攝記錄,讓我重新認識眷村裡有我年少時所不知的台灣史,那就是在1945年大東亞戰後,台灣的農村社會瓦解,讓很多鄉村的少女,在社會重男輕 女的結構裡不得不被犧牲,只好到城鎮裡找工作貼補家用,或嫁給大自己數十歲的老兵,減輕家中的經濟壓力,如同現在的東南亞女子嫁到台灣一樣移動的命運。那 段台灣女人史以前我沒有深入瞭解,只是聽過而已。恐怕到現在還是很多人搞不懂,為何以前的女人要如此的苦,只因政權統治讓女人變成弱勢,承擔了台灣史最大 的悲苦,我自己從眷村裡看到台灣女人的宿命!

◎我的婆婆/32 min/工作團隊:劉國珠

婆媳間總有一些不知該如何表達想法、情感,總會認為”那是妳(你)老一輩的想法”,藉由拍攝過程自然流露的聲、影、表情,讓第二代的我們,能深刻體會時空背景下的她(他)們的足跡、情感及想法。

透過鏡頭述說當時的時空與人、事、物,從北京南苑機場邊的家,上山下海來到台灣的過程,了解眷村的狀況及患難中所產生的交集與互動,經過漫長生活磨合,在地的老年生活,展現眷村媽媽辛苦持家的生活層面。平凡生活故事與過程,展現不平凡的生活智慧。


◎作業/18 min/工作團隊:蔡玉書、劉進鋒、丁義雄


因為「作業」,所以搜尋消逝中的眷村文化;因為一份「作業」,走進了高雄左營眷村文化館,嘗試用影像了解它。

而在探訪、閱讀文化館的過程中,發現文化館自己夲身也有一份難寫的作業!

該如何將六十年的歲月,塞進六十坪大小的空間?

該如何用四面牆內的文物,挽留那令人感動的眷村味!

二○一○年的夏天,我們在寫著一份關於眷村文化的作業。


◎忠義喬丹/25 min/工作團隊:莊于德

人一生中能夠因為自己所執著的東西而感到歡愉。無論所執著的是較為世俗的收入還是心靈深層的涵養。而忠義村的張品三伯伯一生中只為籃球與書法執著,尤其前 者他更是依賴了八十幾年,他曾經因為籃球發光發熱,現在他也因為籃球而成為孩童口中的”籃球爺爺”,到底是什麼樣的造化讓他一輩子都跟籃球形影不離?而這 份對籃球的執著又帶給他什麼樣的價值觀呢?

◎伴/30 min/工作團隊:林岳宏


劉世伯出身世代經商的家族,受到蔣介石「十萬青年十萬軍」的感召,本著一腔熱血進入軍校就讀。由於後期戰爭失利,跟著部隊來到台灣,認識了現在的妻子-陳素華女士。

陳素華是家中獨生女,由於在公家機關工作,而與身為軍人的劉伯伯有了接觸。在那個年代,社會上對外省人普遍是陌生與排斥的。當初她與她的家人都對劉伯伯的 追求感到相當困擾,在劉伯伯鍥而不捨的追求下,兩人終於結為連理。經歷了無數飽嚐酸甜苦辣的日子後,五十多年過去了....


◎眷戀花語/18 min/工作團隊:蔡保泰、曾美君、蔡慧卿

高雄市的「柴山」從日據時代起就被列為要塞管制區,因此周遭生態未被破壞而且保留完好,本影片就透過柴山的生態之美做引言,嘗試著將隨處可見的花草詮釋居民對自強社區的濃郁情感,以及延伸出社區改建與不改建的議題。

自強社區中仍保存舊有的日式建築,但低矮的圍牆很容易讓小偷翻越,於是居民就栽種了有刺的九重葛和爆竹花,沒想到漂亮的花牆卻成為社區的獨特景觀;同時也 吸引很多新人到此拍攝婚紗照;此外,在柴山上佈滿了數量眾多的【槐樹】和【鳳凰樹】。【槐樹】代表長壽與尊貴,意謂著自強社區的長長久久與居民的高尚情 懷,而每當鳳凰樹花開季節;卻是畢業在即,驪歌輕唱的時節,是否又隱含著社區即將改建的命運?


◎人生地圖/20 min/工作團隊:陳麗

王伯伯是我社大油畫班的同學,也是年紀最大的(84歲)、同時也是最認真的同學。有一陣子,王伯伯沒來上課,同學都在詢問,後來得知,王伯伯在下課途中血糖低暈倒在路邊,送去住院,後來王伯伯出院仍堅持繼續來上課,讓我們這些偶爾會偷懶翹課的同學慚愧不已。

偶然機會下得知王伯伯是退伍軍人,曾經經歷抗日戰爭,我們都是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一代,對於王伯伯參加戰爭、離鄉背井、輾轉半個中國及越南再來臺結婚生子定 居的生活經歷很感興趣,王伯伯這一代的歷史過往、心路歷程、人生經歷是我們所無法體會的。所以想通過拍攝王伯伯的生活以及訪談,更全面的了解過去的那段歷 史,以及他們那代人的生活經歷、他的人生地圖。


◎山高水長在台灣/24 min/工作團隊:胡家寶、陳漢良、洪素珠、鄭俊德


趙玄同先生出生於中國東北,在九一八事變日本侵略東北時毅然加入國民黨地下組織,反滿抗日。民國34年,日本在東北大肆搜捕抗日份子,被捕人數高達三千多 人,黨人稱五二三蒙難。光復後,共黨作亂,大陸淪陷,趙先生輾轉逃至台灣。趙先生勤於剪貼整理書信日記等文件,著作有山高水長等多部書籍。

近日前往大陸東北,歡慶九十大壽,並預定百歲生日時再前往大陸慶祝。


◎舊村新城/30 min/工作團隊:劉國珠、王俐華、金冠宏、謝其良、莊銘悅、鄧文玉

舊眷村一座座消失,高聳的大樓一座座面面相對。水泥叢林中是否仍存在著舊有情懷?於
是興起記錄的念頭。

透過討論發揮團隊力量、分工,短短的兩個月中訪問、討論、剪接、珍惜眷村拆遷在眼前一幕幕流逝的機會,迅速的留下珍貴的畫面。試圖瞭解整個過程,及其中的衝突與期待。

眷村的名詞即將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公寓大廈,外在的空間改變了,內在的心理是否跟著敞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因為公共空間變大而改變,所以,經歷拆需要勇氣、經歷遷需要智慧與包容。

透過鏡頭忠實記錄,影劇三村拆遷的過程,以及居民的疑問與衝突。居民對舊村不捨的情感、對新大樓的疑慮、適應。生活型態的改變雖只隔一條馬路,卻是兩種不同的世界。熟悉的已經消失,新大樓需要重新熟悉。


◎榮眷人生/30 min/工作團隊:王慶同

在早期,中國大陸各地區均其具特色之傳統精神,本著其精神得以生存並弘揚光大。

本紀錄片在敘述一位廣西遊子,其貫徹八桂精神(親愛、精誠、剛直、勇敢、苦幹、實幹、團結、合作)的事蹟,以人物訪談的方式架構出整個餅片,並以其人其事來敘述八桂精神的精髓。


◎世外桃源/30 min/工作團隊:陳慧玲、洪慧敏、李鳳美、曾美君


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是成人教育,老中青三代都有,年青人的熱情與年長者的時間結合成為一股好用的力量,關懷社區,關懷我們身邊的人事物。

因緣聚會參與榮光眷影的活動,陳慧玲、洪慧敏、李鳳美、曾美君四位因社大的「公民新聞寫作班」而結為一組,拜訪高雄市自強新村,當蕃薯仔進入芋仔圈,處處是新奇,遂以「世外桃源」為主題,帶領大家認識這片土地的美麗及居民維護家園的奮鬥。


◎遷就/50 min/工作團隊:陳玟潔、張明右、莊于德、蔡恩霖、方憶芝、林潮勇

位在台中縣大雅鄉的忠義新村是現今少數僅存的活生生眷村,現在改為忠義社區。不可避免的是--他們也面臨到了要被拆遷的問題,與其他眷村不同的是--忠義 新村並不是一個單一且容易辨別的眷村,在這村子裡的人來自各軍種,各兵科。這樣子錯綜複雜的形成原因造就了忠義村千千萬萬的傳奇故事。但卻因為政策的關 係,使得這樣如此有人情味的村落就要這樣被社會的現實給擊垮了。這拆遷的不只是外在形體的拆除,甚而是更深層的一種已經根深柢固的感情面臨破壞。

2010-08-01


誰說,「我們」的記憶不算數──淺說《混搭》
文/趙慶華
(國立台灣文學館助理研究員、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班、
混搭主編)



究竟,「外省」意味著什麼?濃重的鄉音、本質的血緣基因、共有離散失根的經驗,還是,一種固著的意識形態?這樣的詰問,恐怕不僅存在於和我一樣同屬「外省鄉親」的心中,也可能存在於許多「非外省」心中;而「外省」和「非外省」的界線,又在哪裡?2006年春天,經當時任職於中研院社會所的范雲老師引介,我走進座落於善導寺附近、隱身在狹仄巷弄間、一間略顯老舊而雜亂的辦公室;還記得午後的陽光白花花地灑進室內,耳邊聽聞當時的執行長叨絮不已的各項業務推展計畫,那明朗親和的光景,極具吸引力地諭示了我與外台會相遇的因緣際會。此後,在學院高牆、書頁史冊之外,有一條通向解答自身困惑的甬道在我面前開啟,在這裡,可以輕鬆行走、大口呼吸。彼時,第一期「蒲公英外省女性生活史寫作工作坊」已經熱鬧滾滾地在台北市幾所社區大學開班,並獲得廣泛好評和熱烈迴響;畢竟,打造一齣由向來沉默壓抑慣了的「外省女性」擔綱主演的大戲,妝點以紙、筆、語言文字,把她們推上專屬的亮麗舞台,秀出傷痕累累的靈魂、展示不為人知的心靈角落、重現即將灰飛煙滅的生命記憶,即使不是頭一遭,也絕對算得上是新鮮大膽的創舉。有了叫好又叫座的如潮佳評,深具遠見的專責人員幾 乎是立刻決定要將此成功經驗往中南部推廣,希望透過更為立體且層次分明的角度,深入挖掘並保留其他地方「外省女性」的真實聲音。於是,自20069月起,除了深耕台北,「蒲公英」的種子也開始往南台灣飄降播灑。由於賃居府城、具地利之便,我成為外台會在台南社區大學開課的先發部隊,擔 任第二期寫作班講師;接著,還陸續網羅了許多活力與熱忱兼具的師資,發展巧思與創意,對課程的設計安排迭出新招。從靜態文字變成動態肢體,從書寫自我變成展演自我,從書面文字成果集結變成生命故事劇場搬演……,幾位老師活潑細膩而又深刻動人的指引,點燃了婆婆媽媽姐姐妹妹們寫作的熱情與自我表述的渴望。過程中,一同學習聆聽與分享,一同在他人的故事裡流自己的淚,也一同見證一株稚嫩的蒲公英,如何日漸茁長,含蓄地開出璀璨絢目的花朵。這份美麗,我但願,能夠將之獻給幾年來曾經帶著深切期盼與多元想像踏進這片園地,並在最後滿載豐腴甜美果實而歸的所有的「我們」──《混搭》,就是一本向「我們」致敬之書,它所訴說的,是「我們」的故事──一群來自五湖四海好江湖的「WOMEN」的故事。當人生從那岸過渡到這岸,當我們一方面與原生的根著連結失散斷裂,另一方面,與嶄新陌生的人事物有所相遇、有所磨合;「混搭」的人生,就開始了……。關於「混搭」這個名詞,外台會的師長成員曾提出如下的意見──


令方:「標題『混搭』很吸引我們這樣的知識份子,但我擔心從宣傳的效果而言會讓很多民眾摸不著頭腦。」


張茂桂:「我覺得『混搭』因為是新詞(可說是起源於中國大陸的時尚界的翻譯嗎?),就宣傳來說,蠻有吸引力的(eye-catching)。……過去的族群關係的同義詞是,融合、混雜、多元等;但是因為用得太多,反而沒有吸引力了。現在把『混搭』的比喻引伸到族群關係,符合有個人認同,個體性表演、個人感受的主張的強調,適合文學書寫場域的作者表演,也可能有助於化解討論族群關係的『語言結構主義』(族群類型化)的問題。」


范雲:「混搭應該是"mix and match"的中文翻譯吧?起源是西方的室內空間設計美學或時尚,……以這個詞彙來詮釋族群多元的真實經驗很有新意,內容也很活潑。」


說真的,我並不了解,從宣傳的眼光看來,「混搭」這兩個字的賣點到底如何?而撇開學術語彙的操作型定義不論,回歸素樸的常民語言,「混搭」,其實不過就是生活的如實樣貌和具體實踐;它既可能指涉不同衣著風格的搭配,也可能是飲食氣息、居住空間、腔調口音、血緣基因、族屬群體的摻雜與互動,相互影響,彼此滲透,即使是原本不協調、不一致的,時間久了,也就自成一格,別有風味。據此,在眷村、在客家小鎮、在原鄉部落……,人和人、群體與群體,都已成為「混搭」的產物,不僅是外在表象的轉換,更是內在真實的質變。如果要問,參與外台會乃至蒲公英寫作班的相關事務讓我學習到什麼──「解構並顛覆了對『外省』本質而偏狹的想像」,毋寧是最深刻的啟發。
緣於這樣的體會,越到近期,「蒲公英外省女性生活史寫作坊」越廣開大門,不但招收「非外省」的女性學員,甚至,連男性學員都「混」了進來。同樣的,在《混搭》的編輯方向上,也呈現了如前所述對族群關係的謙卑反省與重新思考:不以「單一純粹的外省元素」為核心主軸,而是將「女性」作為最大公約數,希望藉由「女性書寫女性」,匯集不同族群、不同世代、不同地域的女性經驗,將看似相近、實則迥異的生命圖像相互拼接,盡可能展現異質的女性樣貌、突顯庶民女性的聲音,勾勒出一則屬於「我們/Women」的故事。
說起來,生命史的書寫,從來是深刻而艱難的一頁;一旦翻啟,就必須與自己的根源相遇,與過往諸多難以釐清的愛恨情仇素面相見;生命中那道禁閉已久的閘門將被迫開啟,所有無從言說的糾葛、不堪……,通通傾巢而出,一同伴隨前來的,通常還有眼淚,大量的眼淚,但那也會是理解的、同情的眼淚吧!我如是期盼著。
在大時代的洪流沖刷下,小人物的悲喜往往不值一提,難道「我們」的故事有什麼特別之處?否則,鋪展「生命史」究竟為了什麼?
或許是,為了再平凡的生命也有其強悍的根柢,為了讓先人步履艱難的足跡不至於在時間之流中被淘洗殆盡,總還能留下一點點什麼;憑藉著這一點點「什麼」,我們便得以不至於流離失根、無所歸依。書寫,讓人找到一個安頓自身的位置;文字的再現,以及記憶的追索、回溯與重新編織,則讓時代的遞嬗與生命的傳衍,顯得清晰而有力量了起來。而那,又何嘗不是一種救贖與和解!
所以,謝謝每一個「我們」的故事,讓所有人都聆聽並見證了生命的重量;彷彿來自遙遠空谷的迴音,那些「我們」筆下的「Women」,在一字一句、緩慢卻擲地有聲的敘說裡重新活了過來。我們因此知道,我們不是輕如鴻毛的飛絮,獨自飄零,我們的腳下,有她們的生命做為基石;我們是站在她們的肩膀上,更高、更遠,也更遼闊地,凝視著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