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29

鄉關處處真摯回溯 看見外省心路

2008.10.27 《中國時報》 【林欣誼/台北報導】

近來台灣出版界除了有《我們》紀錄外籍勞工的遷移故事,同樣在歷史洪流下經歷離散命運的外省族群,也在外省台灣人協會近年推動的「庶民生命書寫記錄」活動中,展現了庶民的書寫與創作力。若說《我們》是一部理解他人之書,《鄉關處處》與《遇合》則跳過「代言」的隔閡,更直接由當事人訴說自己的故事。



《鄉關處處》書中的照片、文章不是出自攝影家或作家,而是身歷其境、在一九八七年開放探親後終於踏上歸鄉之路的外省族群。他們用自己的眼光和語調,記錄下闊別多年返鄉的激動心情,有相擁而泣的畫面,也有恍若隔世的欷噓。那些刻骨銘心的離散記憶與思親之情,是每一個小人物的家事,也共同構成了一段民族遷徙的大歷史。

《遇合》則收錄了四十多則「蒲公英女性寫作班」的學員作品,補足在外省族群論述與文學中,常常被忽略掉的「女性」聲音。參與撰文者不限於省籍上的分類,她們有飄洋過海來台的女性、與外省男性結婚的本省女性,或降生於外省家庭的第二代,這群從四十歲到八十多歲的婆婆媽媽們,用最樸拙而真摯的文字回溯生命中的記憶場景,比如童年時的公主泡泡糖零嘴、搭上不知開往哪裡的貨船「逃難」來台的新婚經歷,以及打開母親過世前的手稿所揭開的親情糾葛之謎……。

她們沒有書寫國家歷史的企圖,卻拼貼出最珍貴的庶民生活演變,例如有人以「我的人生」這麼大的題目為題,幾千字交代完曲折的一生,短短幾言,卻展露出讓她度過這一生的韌性與包容。

編輯本書的鄭美里感慨地說:「希望透過女性書寫族群經驗,以小搏大,顛覆壓迫性的主流政治敘事,讓屬於庶民的生命故事為台灣的歷史提供另一種不同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