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06

歷史記憶的癒合與遇合系列 誠品座談

左為講者季季(作家、印刻編輯總監),右為胡淑雯(作家)



『歷史記憶的癒合與遇合系列座談 』在九月每個禮拜四晚上8點於誠品書店信義店的Mini Forum舉行,每個禮拜規劃了不同的主題,並邀請相關專家、作家與學者當與談人,以下為座談內容:
    
日期:9/04
主題:徘徊在國族間的戰士--台籍老兵vs.外省老兵
講者:張茂桂(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VS林世煜(作家、白色恐怖田野工作者)
內容:外省老兵與台籍老兵同樣因為國民黨的抓伕徵丁而離開故鄉。然後隨國民黨與共產黨的長久對峙,無法返鄉。戰爭與政治彷彿創造了一組相對映的鏡子,使原本居住於中國與台灣兩地的一群人民,都嘗到這種痛徹心肺的分離之苦

日期:9/11
主題:白色恐怖與文學書寫 
講者:季季(作家、印刻編輯總監)vs胡淑雯(作家)
內容: 漢娜鄂蘭說,「所有的憂傷,如果能以故事的形式表達,就可承擔。」無論是歐洲的戰後文學,或是中國大陸文革後的傷痕文學,都試圖用文學正視無盡的傷痛,承擔起人類的苦難,今天讓我們傾聽書寫者的心聲。季季:「我哭的是一個被扭曲的時代:在那時代的進行中被扭曲的人性,以及被扭曲了的愛,被扭曲了的理想。曾經在那時代裡同行的年輕生命」

日期:9./18
主題:家國之間、女性書寫 
講者:范雲(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 vs. 鄭美里(遇和主編)
內容: 維吉尼亞‧吳爾芙:「作為一個女人,我沒有祖國;作為一個女人,我不需要祖國;作為一個女人,我的祖國是全世界。」然而,對活在帝國夾縫中的台灣女性,似乎沒有權利高喊「不要國家」。只是面對外部戰爭的威脅,面對內部的族群與政治對立,台灣女性是否有任何重構與反思的空間?也許女性主義對於國族動員的反省,提供了我們一個可能的鑰匙。

本計劃正一點一滴地影響著政治的、族群操作的台灣社會。讓一般民眾由人性的角度重新認識一些榮民與外省族群的生命歷程與苦難,進而促進族群間的理解與尊重,藉此破除政治及意識形態造成的族群對立,唯有生命紋理填補歷史裂縫,我們才可能真正地相互瞭解,互相尊重、擁抱差異。

 左為講者林世煜(作家、白色恐怖田野工作者)
 右為張茂桂(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


日期:9/25
主題:書寫外省記憶 
講者:駱以軍(作家)vs張鐵志(專攔作家)
內容:到底是誰的歷史?誰的記憶?誰在寫歷史?誰的記憶值得留下來?在過去,歷史是線性(linenage)發展,是官方的、男性的;是單一的帝王、忠臣、英雄、烈士,因此,當彰顯一個人時,其實是在遮蔽其他人,不同的記憶也被擦拭掉。所以當一般人開始書寫記憶時,已經在改寫歷史。

這四場座談吸引了很多不同年齡層的民眾出席聆聽與對話,不僅場場爆滿,民眾熱烈的回應也延長了每一場的講座時間,其中有不少民眾是每場座談都出席,可見『歷史記憶的癒合與遇合系列座談 』 正一點一滴地影響著政治的、族群操作的台灣社會。讓一般民眾由人性的角度重新認識一些榮民與外省族群的生命歷程與苦難,進而促進族群間的理解與尊重,藉此破除政治及意識形態造成的族群對立,唯有生命紋理填補歷史裂縫,我們才可能真正地相互瞭解,互相尊重、擁抱差異。
『歷史記憶的癒合與遇合系列座談 』吸引了很多不同年齡層的民眾出席聆聽與對話,不僅場場爆滿,也吸引了平面媒體前來採訪報導。(請參考附件)不少參與者都表示族群議題因為政客的操作,延緩了歷史記憶與傷口的癒合。我們相信這系列座談開啟了和社會大眾對話的契機,藉此回應因族群議題被政治操作造成的裂痕、傷口,讓同屬於庶民的生命故事為台灣的歷史提供另一種不同的觀點。


《現場on the scene》誠品場刊 2008/09 第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