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29

「眷村!文化?」-眷村文化核心系列論壇




-不要問眷村是什麼 先問眷村可以是什麼-
合辦單位:台北市文化局、社團法人外省台灣人協會
協辦單位:台北縣政府文化局、印刻雜誌、中華民國國軍眷村協進會、中心新村自治會、台北縣擎天青年協會、空軍三重一村自治會
【源起】
依據「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的規定,全台眷村將在民國九十八年前拆遷一空,然而老舊眷村改建不僅是眷民居住的問題,也牽涉到居民的生活記憶、社區形塑等等,更重要的是眷村是外省族群在台灣生活半世紀的縮影,眷村是台灣生命共同體的載體,也是台灣重要的文化資產。由於眷村的資產形態不同於文資法所假定的民間、公有建物或聚落,眷村改建主管單位國防部主要的任務在於土地開發、資金運用與建設新城,在依法行政的壓力下,鮮少會主動進行文化保存的工作,與民間期望多有落差。

 九十四年第一屆的全國眷村研討會,時任桃園縣文化局長謝小韞提出眷村文化保存必須搭配中央資源與法令配合,特別是在預算與土地產權問題。謝小韞局長的呼應,獲得眷村文化保存人士共鳴,成為推動眷村文化保存的共識。眷村文化人士逐漸串聯,並由下而上進行修法工作,透過跨黨派立法委員以及國防部、文建會政府相關單位的協助,陸續召開了七次以上的正式會議,才完成法條內容修訂的確立,今年十一月二十一「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文化保存修法(第一、四、十一、十四條等)三讀通過,其中規定了文化保存精神納入眷村改建政策、地方政府取得眷村文化園區土地、改建基金文化用途等。

本次修法雖然解決了土地與啟動軟硬體的經費問題,但未來如何規劃營運管理,避免眷村文化保存區成為蚊子館,在推動的過程中需要公民社會更多元且深入的討論與參與,有鑑於此,外省台灣人協會將陸續舉辦眷村文化修法展望系列論壇。

尤其作為眷村高度集中的台北縣市,在修法之後對眷村文化保存工作推動的想法,更值得深入討論與探討,縣市合作推動眷村文化保存的願景也需要更多的對話與激發。

此外,眷村都市精華地經由公開標售改建成豪宅的情形早為專業界與市民所詬病,本法的修訂除了解決眷村文化保存所面臨土地與資金的迫切問題,也保存了國有土地資源的公眾與文化運用的可能性,作為眷村文化保存推動的先行者,台北市四四南村在高度的開發壓力下仍然得以部分保存並成為公民會館,台北市的推動經驗可以作為後續眷村保存工作的借鏡。

所以台北市文化局特別與外台會特別共同於1215日(星期六),就眷村文化的多元意義,臺北市眷村面貌,臺北縣市眷村保存的理想與實踐為題,假台北市四四南村A館舉辦眷村文化修法展望系列論壇之一「眷村!文化?」座談會。
 
不要問眷村是什麼?先問眷村可以是什麼?邀請所有對眷村文化保存的朋友一起來思考。



王偉忠製作人、蕭菊貞導演、夏鑄九教授、張茂桂教授
胡台麗研究員、吳光庭教授(由左至右)
【從家到空間~眷村文化保存的思考】

「眷村的人都搬走了,到底要保存什麼?」台大學者與國會文化法案助理如是說。
「空的眷村如何和周遭社區居民發生關係?」文建會社造官員有此一說。
「眷村是個封閉的生活場域,是不是該要突破?」歸國學者之言。
「眷村文化到底要保存什麼?」國防部官員質疑。

九十八年後,所有的眷村居民都要再一次遷徒,只是這次不用跨越黑水溝,只是告別了在台灣五十年安身立命的眷村,從平地遷到高樓,生活中再也沒有軍方列管的自治會,而是要跟不同的村子共組公寓大廈管理委員,這樣的搬遷引發了更多的問題,包括了文化保存、集體記憶、社群再構等等。

曾經是家的眷村,如今卻變成人去樓空的空間,但是眷村文化特殊記憶依然存在,眷村居民社群仍就生活在新城,九十五年一批關心眷村文化保存人士集結起來組成眷村文化保存串聯同盟,提出眷改條例文化保存修法並完成政黨協商,等待進入二讀。過去社區總體營造政策、地方文化館政策等等由下而上,強調居民參與的論述,顯然無法完全解釋眷村文化保存的意義,在這之間其實需要更多的公共討論與實踐。

正如知名製作人王偉忠先生在八月三十一日眷村文化保存政策協調會接受記者專訪時強調,保存文物讓這塊土地的人有安全感,對所處環境有安全感,有自信,就敢說出自己的故事,也才會保存自己文化。眷村文化保存其實也意謂著台灣對多元文化與集體記憶的尊重,也是營造台灣成為所有人共同家園的重要工作。

以台南長榮社區為例,從一九九五年舉辦全國第一個眷村文化活動,翌年出版《竹籬笆的今昔》,從早期推動文史保存到後期的社區營造,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計畫連續被評選為模範社區,長榮社區的故事是眷村到新城中一個良好的範例,但這樣的例子在台灣並不多見。

面對九十八年拆遷的大限,眷村文化保存與新城營造工作面臨困難,國防部限於眷改法令的限制,只能進行騰空改建的動作,文建會也屢次表示經費困難,且權責單位應為國防部,文物與軟體保存的可能就不斷在時間中流逝,眷改條例文化修法竟成為國防部與文建會面對眷村文化保存軟體經費需求的共同解決方案。這樣的修法的情況沒有任何人能夠掌握。

眷村文化保存運動人士除了積極繼續推動立法遊說,也希望政府能夠研擬相關政策,進行軟體的配套文化建設。其中最重要的有三項,第一項是國防部儘速由所轄之學術研究、文史單位,如國防大學、軍史館等等成立文物保存諮詢團隊,結合地方政府,進行文物緊急安置計畫,第二是進行社區影像人才培訓,讓眷村人也可以拍攝屬於自己的紀錄片,並建立公共擁有的眷村記憶影像資料庫,其三是進行眷村的社區總體營造工作,來串聯眷村居民形成積極的公民組織。

讓眷村人寫下自己的生命故事,並且透過社區總體營造的方式,來延續眷村文化特殊的生活型態與記憶,並以此來配合眷村硬體空間的保留,才不至於淪為「蚊子館」。除了眷村文化實體空間的留存,最為重要的軟體建設,唯有透過人的意識改變,以及眷村社群的活化,才能真實的留下眷村文化資產,為台灣多元文化注入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