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27

國科會數位典藏計劃 台灣外省人生命記憶與敘事資料庫


 
外省人計畫是台灣第一個以「外省人」為典藏對象的數位化資料庫。

        第一期計畫(執行期間:2007/8-2008/10)收集了三大類型外省人的相關文物:「家書徵文稿件」、「外省女性書寫作品」、「返鄉照片徵集」。外省人計畫在此基礎上,取得原作者或貢獻者授權同意,對這些得來不易的女性書寫稿、家書原件及一封封模擬當年寄不出(或是只能遙寄予已逝世的親友)的家書投稿,還有許許多多分離多年後才得以返鄉探親及掃墓的團圓照片等,運用數位典藏技術,且系統化的後設資料分析,將這些分散於台灣各地(甚至是國外)的庶民生命書寫集結起來,透過本計畫網站呈現於世人眼前。

        第二期計畫(執行期間:2008/8-2009/12)除延續第一期計畫內容外,我們更將典藏範圍擴展至:

1.戒嚴時期的外省人返鄉運動。是處於打破兩岸冰封關係的關鍵位置,亦說明當時「跨族群、階級」突破禁忌的政治與社會運動。

2.澎湖『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山東煙台聯中流亡師生—本案是被視為在台外省人的第一起白色恐怖案件。事件起因於1949年6月25日,山東流亡師生抵達澎湖漁翁島後,澎湖司令部三十九師軍官基於兵源短缺,強迫學生整編入伍。今日我們透過典藏該案件倖存的事件受害者(直接且較為核心)的口述歷史,試圖理解白色恐怖歷史氛圍下難以言說的外省背景人士的生命歷程。

        而第三期計畫(執行期間:2009/8-2010/7)內容就已知但鮮為人注意的外省人特定文化景觀,以質性研究、空間定位、影像紀錄與口述歷史等方式加以典藏,以保存並呈現其社會與文化意義。

        本計畫第三期以「生」與「死」為主題,透過相關文化地景、文化景觀,包括地標,即人類活動在空間所生產之顯著痕跡,和社群生活與歷程,與社區的強烈聯繫,呈現出環繞於歷史迷霧中,不易覺察之文化活動痕跡。其中以白色恐怖受難者集葬地代表「死」的地景,以大陳義胞在台灣民間建立的祖籍民間信仰與寺廟為「生」的地景代表,而以「鳳山海軍來賓招待所」為徘徊於「死、生」之間的外省政治受難者為代表。藉此,本計畫得以展現出不同外省次團體的不同歷史際遇,以及面對橫逆時豐沛的生命力。




圖、外省人返鄉運動

        因此透過數位典藏獨特的媒介性質,將據以形成的詮釋進行「再結構」的歷程,即呈現在閱聽人眼前的是單篇的日記手稿、或私人照片,將呈現為電腦螢幕上的一系列檔案。在這一閱讀媒介轉換過程中,本計畫仰賴學者對典藏物的細緻注解與詮釋,以提供讀者相關的註解、說明,而積極創造對事件既有脈絡形成連結的可能性。




臺灣外省人數位典藏計畫(點圖連結)